井塘:古村新韵
在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山丘深处,藏着一座名为井塘的古村。村名源自一汪长流不涸的泉水,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迁居泉旁的人们将这一汪泉水围砌成井后,冠以“塘”的称号,井塘就此问世。
井塘古村历经五百多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2016年,村子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2017年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井塘古村整合民俗、古建筑等资源,着力繁荣乡村文化的实践,不仅引来了八方游客,更把全村人“拧成了一股绳”。
“衡王嫁女”的故事
井塘古村村头有一座衡王桥,承载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衡王朱祐楎封地青州,有一天晚上他梦到一只非常疲惫的凤凰落在他家门前的上马石上,解梦者听完他的梦后,连连恭喜,说这是为三小姐选女婿的预兆。
衡王选女婿这天,以卖柴为生的吴宜宾睡过了头。为了不耽误卖柴,他拼命往城里跑,等跑到衡王府门口时,实在跑不动了,就坐在门前的上马石上休息。门客将吴宜宾请入府中用饭,绣楼上的三小姐在参加选婿的人里看中了他。就这样,吴宜宾当上了王府的乘龙快婿。但由于吴家一贫如洗,连房子都是用树皮搭的,衡王便派人在井塘村为女儿女婿修盖房屋,井塘村自此变了模样,有了今日古村的雏形。
衡王嫁女的传说口口相传,成为井塘村宝贵的文化资源。深挖这一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民俗,井塘村成立了衡王嫁女、井塘小调、青州宣卷等表演团队,开展非遗展演,推出了《衡王嫁女》《古村小调》《逛井塘》等文艺节目。加上开发的打夯、驴灯、抬花轿等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展示项目,井塘村每年能举办500多场特色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
石头垒成的村子
井塘古村树木繁茂,到处是绿荫,村子被青石城墙环绕,每隔30米设防御城堡,设有南哨门等要塞。整个古村以吴宜宾的72间古屋、36座楼宇为中心,形成后来的吴家大院、孙家大院、张家大院三组建筑群。
村里的建筑均以青石为主要建材,依山而建,石屋与地形自然融合,部分墙体直接利用山体巨岩,形成“从山坡长出”的视觉效果。2009年,这一建筑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是因为村里的景色很别致,《红高粱》《终极胜利》等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
近年来,井塘村致力于文物古迹、农文遗产和非遗保护,对古村里的古宅院和闲置院落进行翻修,并修复了古炮楼、古戏台和古围墙等历史遗迹。目前,古村建成了一个古朴自然的景区。景区内各个修复的院子都充分利用起来,改造成了民俗馆、物产馆、酿酒坊、婚俗馆等,除了展览展示,还售卖村民制作的各类美食和手工艺品,如山楂片、豆腐脑、竹篮、虎头鞋等。景区的工作人员都是本村村民,他们平均年龄65岁,穿着统一的印花工装,热情大方。
游客漫步在古老的石桥、长长的石板路,听着哗啦啦的溪流,在一间间掩映在古树下的石头房之间辗转,城市的喧嚣被一洗而尽,浮躁自然沉淀,心灵也能获得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清静与安宁。
在守“旧”中纳“新”
66岁的井塘古村讲解员吴好平是村里的“百事通”。据他介绍,古村景区自2010年开始修复建设,总投入千万余元,2012年国庆节开始试营业,村民整体搬迁到了新村。
当时,修建道路和停车场需占用七八十户村民的承包地,一开始村“两委”班子担心村民不配合,准备下大力气去解释。于是,村“两委”班子带头,从党员家庭做起。没想到,村民们知道村里要发展文旅产业,都表示支持。
村民支持村里发展文旅产业,文旅产业也反哺了村民。景区建成后,提供了几十个岗位,村里老人但凡有意愿且能够工作的,基本都上了岗,有的看店,有的打扫卫生,有的进行民宿展演,年轻人在景区外围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更多村民依靠景区带来的客流量售卖土特产。村集体有了收入,村里道路和水电设施维修、老年人缴纳医保等,都不用村民花钱。
别看井塘村“藏”在山里,其实村民的收入水平在青州市一直位居上游,原因就在于村民善营果树且思想开放。村民将这里经营成了全国知名的山楂干加工基地,这里也成为果树嫁接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妇女们外出打工嫁接果树苗,甚至出国挣外汇,男人们就在家带娃、管理果树、加工山楂干。
平常,村民之间特别重视团结互助。村里有老人突发急病,子女不在身边,邻居们有车的出车、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垫付医药费;谁家遇到困难,村里组织捐款,家家户户慷慨解囊……
古老民俗与开放思维在这里碰撞出特别的乡村文化。
这里是井塘,有新有旧,又新又旧,新与旧奇妙融合。如果你有时间,不妨来看看吧。(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