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孙爱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省发展改革委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好动力引擎。
山东滨海能源有限公司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一期300MW项目
传统产业是山东发展的“厚实家底”,将坚持先立后破、分类施策,加快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石化是山东第一大产业,近年来按照“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的总体思路,谋划了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高端项目,去年齐鲁石化鲁油鲁炼实现落地开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投产运营,产业能级加快跃升。下步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东营港PX上下游配套、裕龙岛PX产业链延伸等重大项目,争取尽快获批建设,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及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钢铁产业,山东是传统大省,近年来持续推进产能向沿海转移,去年山钢永锋优特钢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营,沿海先进钢铁产能占比突破53%。将集中做强“日—临沿海精品钢基地”,大力发展先进特钢、高强度合金钢等高端产品,提速日钢产能承接二期等在建工程,推动行业实现跨越发展。同时,聚焦延链强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补强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做大做强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华能德州电厂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近年来,山东提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领域规划布局了42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5万亿元,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3%,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49%。下步,将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提升行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协同创新,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遴选200个左右重点项目,集中优质要素全力保障。在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领域有序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聚焦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十大工程”领域,滚动推出新一批数字产业重点项目;研究出台优化全省算力布局加快构建一体化算力网实施方案,优化全省算力中心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底座支撑。同时,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制造业、服务业的13个细分领域出台赋能行动方案,每年推出20个左右标杆性应用场景,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抢抓风口,前瞻布局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深地深海等新赛道,加快建设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先导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信用园区”试点——京东(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
服务业占据山东经济“半壁江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发挥好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对14个细分行业“一业一策”精准调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增量拉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聚焦信息软件、科技服务、金融、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五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高端软件、科技研发、人力资源服务等11个细分赛道,逐个领域明确任务目标、重点举措和支持政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服务业优质载体,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行动,开展百强服务业企业评选激励,新打造30家左右领军企业。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新认定2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家左右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筛选支持一批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的优质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开展20家左右融合试点,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融合示范场景,引导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三峡新能源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也能为扩投资稳增长提供支撑。近年来,山东新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期,去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用3年时间实现了翻番,能源领域投资突破2140亿元、全国最多。下步,一方面,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全面提速核电开发,抓好招远一期、海阳三期核电等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核准清单;加快风电项目建设,上半年启动500万千瓦陆上项目竞配,争取年内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能源领域投资超过2000亿元。另一方面,把促进消纳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推动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电化学等储能设施多元布局,力争新型储能规模达到800万千瓦左右。用好“五段式”分时电价,引导用户避峰错时用电、实现削峰填谷。开展30个源网荷储试点,按照出口产品优先、增量绿电优先的原则,采用绿电直连、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等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促进新能源开发、高比例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布局建设一批绿电产业园,提升企业绿电使用规模,为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新路径。(作者系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