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德建设为魂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政德是体现党性原则和政治规矩的价值准则,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和立身之本,更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个体层面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修养的核心内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加强政德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的重要保障。
纵览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大地自古便承载着深厚的政治伦理基因。古有孔子推行“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经世之道,这些思想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中“重义轻利”“经世致用”的政德内核。近现代革命洪流中,沂蒙山区有“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奉献精神,胶东有抗日根据地“家家纺车响、户户支前忙”的全民动员,微山湖畔有铁道游击队的赤胆忠心,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正是革命年代政德的生动诠释。
还看今朝,满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一路走来,山东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不断完善政德的内在要求。山东积极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将沂蒙精神中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与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结合起来,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政德寻突破,面对“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标定位,山东党员干部强化“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以政德修养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新突破;在构建崇德尚廉生态体系中提升政德的约束力,营造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浓厚氛围,同时在干部选拔中突出德才标准,不断强化道德作风的重要性,使得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强化了政德建设的引领保障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展望“十五五”新征程的起点。山东肩负着为全国经济大局提供坚实支撑的使命,要全面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既廉又勤的干事创业队伍,为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悟在前、强党性,“立德固本”筑牢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员干部要提升政德修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在思想淬炼中锻造政治忠诚。
要以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政德修养的根本遵循。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才能在学思践悟中校准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高举旗帜,在风浪考验面前勇毅前行。
要以传统文化涵养政德,厚植精神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正能量元素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本质相吻合,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从“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从“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的庄严宣誓,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政德观,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提升政德修养。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更应牢牢把握“修齐治平”“民惟邦本”等思想精髓,将其准确吸收为党员干部的价值准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传统政德观的现代转化,使党性修养既有真理力量,又有文化底蕴。
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发展,淬炼忠诚品格。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锤炼坚强党性,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如一地在行动上自觉贯彻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当前,山东担负着“走在前、挑大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心底筑牢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检验政治忠诚。
干在前、攻难关,“践德于行”写好民生答卷
政德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让人民群众满意。因此,必须将政德建设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破解民生难题中写好民生答卷。
要以宗旨意识引领实践,践行为民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立党为公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宣示,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中。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奋力做好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山东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党员干部更应主动担当,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在攻坚克难中诠释“我将无我”的政治境界。
要以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把握实践规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政德文化。党员干部要走出“文山会海”,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镇社区,既看“高楼大厦”也看“背街小巷”,既听“笑声”也听“呼声”。当前,面对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要求,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要想在把握事物本质中找准政策制定的“最大公约数”,就需要党员干部通过扎实调研,掌握解题关键“密码”,统筹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以正确政绩观校准方向,提升干事效能。政绩观是政德修养的集中反映,在涉及民生领域,必须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坚决防范政绩冲动,既抓好当前,又着眼长远,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山东近年来推进的“四减四增”行动、民生实事清单制度,正是正确政绩观的生动实践,不仅让民生工作扎实有力,更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严在前、重品行,“崇德修身”坚守廉洁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党员干部必须加强自我革命,时刻保持“廉洁”的清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要以“慎”字当头筑牢防线,净化生活维度。《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传统政德推崇心上修、事上练、致良知,注重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从而破“心中贼”。对于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而言,更要慎独慎微,杜绝台上台下“两张皮”,在“八小时之外”加强自我约束,管好生活圈、净化交往圈、规范娱乐圈,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从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来看,很多腐败问题都始于小节失守,因此,政德建设必须抓早抓小,在防微杜渐中培育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敬畏之心,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要以家风建设涵养正气,织密防腐网络。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树立良好的家风是培养干部政德的重要方面。党员干部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从严治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导火索。山东省各地广泛开展的“家庭助廉”活动,通过签订廉洁承诺书、开展家风讲座等形式,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家庭单元,这种创新实践为家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要以监督机制规范权力,锻造清廉品格。严私德是政德的底线,要求党员干部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自觉接受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全方位监督体系,指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监督,主动接受组织谈话、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约束,把监督作为组织的关怀,在严管厚爱中健康成长。山东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清廉山东建设”走深走实,让清廉之风吹遍齐鲁大地。
政德建设是永恒课题,更是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须以理论清醒笃信,以实干担当立身,以修身律己固本,持续巩固深化政德建设的实践成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德观在高质量发展中熠熠生辉,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高密市委组织部科员 段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