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推动传统政德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5-09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在治国理政中向来具有不可替代的化育功能。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深厚的德政文化与德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传统政德文化的优秀理念,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政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一脉相承,又将党和国家的事业继往开来,为党员干部的政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价值重构: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

早在两三千年前,《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为政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汉代儒学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否则会失去“天命”。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观点。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将民本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民惟邦本”作为传统政德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统治者对民众力量的重视,也反映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突出,“民本”的推行多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德行,导致在实践中往往沦为“君本”,所谓“民本”成为“治民”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民对立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即使在所谓的“盛世”,也存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民本思想与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结合起来,将“人民至上”作为政德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就是服务,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图自己实惠。”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爱民富民等思想精髓,又强调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和升华。

治理转型:从“德主刑辅”到“德法共治”

在中国传统政德文化中,德治始终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法治则是辅助手段。从西周的“明德慎罚”到汉代的“厚其德而简其刑”,再到唐代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种治理模式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家相邻,双方发生占地纠纷,张英得知后修书一封,劝解家人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最终形成了“六尺巷”。这一故事体现了德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以和为贵、礼让为先的道德智慧。但是过度强调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忽视法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治理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摒弃传统政德建设中重德治、轻法治的不足,提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依规治党以刚性的制度条文为基准,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进行明确规范,通过强化外在的约束与监督,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与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成果深度融合,转化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从政道德制度规范;以德治党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善向上,强化内在觉悟,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统一。例如,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进行宣传宣讲,开展“明德讲堂”师德巡讲活动等,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历史证明,只有德法并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视为维护道德底线的坚固防线,又把法治的刚性和道德的教化相融合,实现了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的内在统一,促进了良好政德的培育与弘扬。

政德培养:从“修身立德”到“全面从严治党”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把培养品行、提升道德视为人生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显著特质之一,就是高度重视领导者的德行修养,认为领导者的言行仅靠外部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将其内化为道德自觉。因此提倡领导者将“修身立德”立为终身之志,通过持续的自我锤炼提升道德境界,以达到政治清明。由此,产生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思想,例如内圣外王、克己复礼、慎独慎微、知行合一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古代“修身立德”的思想精华,提出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对传统“修身”理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认为修身“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就领导干部政德养成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修身”理念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指的是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正心修身、涵养廉洁文化。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党中央修订或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对党的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组织和党员各类违纪行为划出不可触碰的红线,《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构建起党内监督体系,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这些党内法规多层次全方位地构筑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供了制度遵循。

政治道德既要内化于心增定力,也要外化于行有标准。只有全党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同时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传统政德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对传统政德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大力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持续推进政德建设,以良好的政德引领社会风尚,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济南市委讲师团  丁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