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大“质”向
前来参观的客商络绎不绝,一批样品加急发给客户……自去年两款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进入一家新能源头部整车厂供应商体系后,芯长征微电子制造(山东)有限公司每月都有万余支IGBT模组安装到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上。
小小一“芯片”,千万生产值。威海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局,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聚焦高质量、高科技、高效能方向,推动新兴产业崛起、未来产业抢滩、传统产业迭代,促进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中。
“顶流”威海,走出了一条以“质”取胜、向“新”而行的康庄大道。
高质量:新兴产业有“质”撑
细如发丝、轻如鸿毛,简简单单一根“丝”,却耐得住3000摄氏度的高温,是钢铁强度的7—9倍——这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材料的“超能力”。
在山东,碳纤维的“龙头”就在威海。经过十余年的研发经营,光威集团成功突破国外垄断,企业所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应用于水陆两栖飞机、运载火箭、卫星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之上,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缕缕碳丝,“牵动”无限未来。
光威集团的发展历程,正是威海加快发展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
为抢占碳纤维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威海以光威集团为龙头,打造起碳纤维产业园,广聚各地高新企业,面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构建产业“生态圈”。2023年,园区已集聚碳纤维复材产业链规上企业50余家,带动全市碳纤维产业实现营收270多亿元。
随着《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推进实施,威海突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对标全省“十强”产业,梳理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和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等十条产业链,全面构筑以新经济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威海实施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动和产业集群融链固链行动,加速产业链群培植,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制定出台的《威海市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眼下,威海生物医药、高性能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个产业集群已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登上中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百强榜。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2.7%,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成群,威海的经济发展正在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转变。
高科技:未来产业增“质”慧
坐在操作台前,头戴3D眼镜,双手套上控制杆,在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模拟手术室里,研发人员正在对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开展进一步的测试。经过一连串指尖动作,三只机械手在人造皮肤上穿针引线,几秒钟就打好了一个结……
跨越上百公里,手术实时进行。由威高集团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手术机器人,正是威海本土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的典型案例。
发展未来产业,引领科技进步,成为威海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在威海的经济发展图谱上,“未来”一词分量十足——威海核能产业入选全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激光通信、芯片研发、虚拟现实、卫星遥感等产业齐头并进,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构筑强大基石。
创造“未来”的能力,来源于创新的策源。
威海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普惠性政策,形成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
借助哈工大(威海)等11所高等院校,威海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年初,威海激光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设备,随“威海壹号”卫星上天,首次将激光通信技术用于海洋遥感领域,为星地星间通讯添上威海造“慧眼”。
在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的双重培育下,威海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达到712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数量近两年接近翻番。
今年年初,威海发布“大抓经济20条”,明确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高效能:传统产业更“质”能
两则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故事,时下总被威海人津津乐道。
走进天润工业重卡曲轴生产线“黑灯工厂”,机器人大显身手、上下料精准;AGV小车穿行其中,还能自行充电;信息实时采集,录入后台分析……7条开足马力的全自动生产线,上演着鲜有工人参与的“机器人总动员”。
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新的高端客滚船接连交付;在全国率先引用AVEVA Marine设计系统和舱室单元预制模式,突破船体线型开发、重量重心控制等12项关键技术,扬帆驶向“世界一流”。
传统优势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也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来源。这“一车一船”,见证了威海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威海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发力点,全面实施“智改数转”,以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赋能。
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翅膀”,威海已培育出41家智能化改造服务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赋智”服务,提升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实现新老产业的“跨界融合”。
目前,威海已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88个,实现“智改数转”示范标杆在十条优势产业链的全覆盖,海洋生物食品、时尚创意(服装)入选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大批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驶入发展“快车道”。
威海还将加快医疗器械、服装、钓具等领域行业级平台建设,发挥2个产业大脑试点和房车等4个省级数字经济总部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15个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推动“威海制造”向“威海智造”转变。(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