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高校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阵地。青岛科技大学依托化工、橡胶、材料等优势特色学科,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塑造“新生态”。优化顶层设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委员会,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完善收益和现金激励机制,筑牢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四梁八柱”。畅通转化渠道,建有橡胶谷等3个国家级孵化载体,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打造全链条、多维度、深层次的转移转化平台。营造浓厚氛围,设立成果转化“光荣榜”,提升教师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开辟“新路径”。依托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2家上市公司。将“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项目技术整体转让给万华集团,并连续20余年提供技术更新迭代服务,打破国外封锁,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与橡胶、化工、大数据等领域企业联合建设“科创飞地”6个,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建设“政校企金”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科技创新的“集团军”。与济宁、枣庄、德州等地共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
涵养“新沃土”。引育并举,通过实施“崂山学者”人才工程,引育院士等,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校企链接,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共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平台。实施“揭榜挂帅”,遴选高水平创新团队,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刘光烨团队的新型橡胶合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邵巍团队的自主导航技术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着陆保驾护航。(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