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去年以来,青岛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力支撑和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71%,高出全省平均值14.35个百分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中,青岛市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3位,成为近4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
建强创新平台,激活“动力源”
坚持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集群。
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力。打造崂山实验室,推进海洋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形成海工装备、海洋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首个获批、首个开工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孵化衍生4家产业化公司,有力带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突出实验室体系支撑力。聚焦优势领域,建设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占全省40%,其中8家由海尔、明月海藻、易邦生物等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对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提升我国轮胎材料行业技术水平,有效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突出产业创新平台驱动力。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开展列车轻量化、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突破7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建设3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超1150家市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塑强高新产业,打造“强引擎”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支持华大基因、华赛伯曼等领军企业开展基因检测、基因细胞治疗等技术研发,推动基因细胞诊疗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引入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首次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多维度、全方位支持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示范带动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强链计划”,布局超100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从先进封装到AI算法,从智能家居到特种机器人,从海工装备到海洋药物,都是新兴产业赛道上最为迫切的突破方向。支持“链主”企业科技攻关,承担“国芯万屏”“虚拟现实”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加快布局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积极抢占钙钛矿光伏电池产业新赛道。加强与大唐可再生能源试验研究院合作,联合国产CPU企业第一股龙芯中科,建设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创新实验室,大幅提升能源领域、工业领域自主可控能力。
加快科技产业集聚。健全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设“高新区管理专委会”,吸纳整合优质科技园区资源,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高标准建设运营8家新兴产业专业化园区,构建起科技和产业的微生态。
育强科技企业,壮大“生力军”
坚持量质并举,全链条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发展格局。
抓扩量。深入实施“沃土计划”,完善“科小—高企—上市高企”发展梯队。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纳入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券等前置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300家、同比增长33%,占全省1/5。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遴选优质潜力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同比增长20%,占全省1/4。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政策,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4家,占上市企业的65%。
抓提质。支持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近4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7%以上。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链接外部创新资源,建立云端研发中心5100余家,开展产学研对接3800场次,为企业解决难题1800余项,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创新难、创新贵问题。
抓增效。坚持筑巢引凤,突出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累计建设孵化载体超200家,孵化服务企业146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60余家,形成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加快实施“硕果计划”,出台概念验证、场景应用等创新举措,单个项目最高奖补2000万元,加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