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4年是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的目标定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山东力量。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无论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去年以来,山东坚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精准布局10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基因编辑、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化工新材料等实现国产化替代。
聚焦加快塑强现代化产业新优势,山东将锚定国家战略需要,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力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引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围绕化工、纺织、食品、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需求,实施30项左右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加快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磁悬浮、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强化未来产业源头创新,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项目。依托高新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科技创新平台效能,全面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去年以来,全省布局300多家基础研究创新平台,“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现有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三大国字号技术创新中心,辐射联动13家国家高新区、27家省高新区,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4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山东科技创新平台的中坚力量。
今年,山东将深入实施创新平台筑峰增效行动,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技术革新的源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积极“做大增量”,紧盯国家创新平台布局安排,新增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量达到28家;聚焦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新布局一批高能级省级创新平台。
大力“盘活存量”,完成200家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的比重达到75%左右;在全省各类创新平台中开展提质升级行动,打造一批“标杆型”创新平台。
全面“提升质量”,支持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能源院、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发挥示范作用,完善重大科研任务直接委托制和“军令状”责任制,为全省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省科技厅坚持一手抓龙头企业,一手抓高成长企业,全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达到95%。2023年,为近2万家次企业落实“创新券”“研发投入补助”等省级普惠政策资金超14亿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省研发经费近九成。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2万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51%,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优势,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牵头组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企业研发“一清零一提升”行动,深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真正成为全省创新的主角和主力。
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快塑强现代化产业的新优势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去年,“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正式建立,每月发布5项重大科技成果,每季度开展高层次大规模的路演项目,每年评选山东十大创新成果,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进一步集聚全省、全国的技术成果在山东转化落地。
山东将加快完善“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打造一个集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成果评估交易、融资路演、中介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实体运行的科技大市场。
支持各市参与山东科技大市场及分级市场、专业化市场建设,同步建设线上山东科技大市场,优化辐射黄河流域、联动全国的“点—链—网”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转变。
持续深化提升科技金融工作,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深入落实科技金融20条及细则。持续深化科技股权投资改革,创新“拨改投”“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实施投贷联动,让更多的优秀成果在科技企业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强省的新活力
当前,山东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入实施,推出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全省现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16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超过2100人,活跃在创新一线的外籍专家约1.2万人。
山东今年将锚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提升行动,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探索建立青年科学家长期滚动支持机制,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坚定不移深化科技改革,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关注人才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切实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广大科技人才在山东敢想、敢闯、敢干。(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