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一张老照片,一段“磨剪刀”的抗日秘密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9-15

在微山县昭阳街道南庄村,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如同一把时光钥匙,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革命往事。

照片中,一位男子身着粗布长衫,肩挑着镪剪子、磨菜刀的行头,俨然一副旧时手艺人的模样。照片上方题有“抗日战争留念”,下方是一首深情的自述诗:“唯一好手艺,平会磨剪刀,当年旧社会,人赞手艺高。宁可去要饭,不向大娘讨。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搞,利用此手艺,职业掩护好……”照片的背面,落款为“憨子金才,时间:1962年9月”。

南庄村坐落于微山湖畔,早在1933年,这里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庄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的革命活动中心。

1940年,鲁南的“六一三”事件爆发,千余名干部、家属被迫转移至此。面对敌伪严密封锁,南庄人民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妇救会组织缝纫组日夜赶制衣物,村干部动员群众,筹集90余条船只,这些船只成为抗日武装胜利突围的“生命之舟”。

微山作家种卫民在作品《“阴骘”之誉——南庄》中记载:“抗战时期,赵金才着一身青布衣衫,肩扛工具,自夏镇街来南庄到爱湖头,沿湖侦察敌情,掩护同志,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更不知他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只知道他每天走街串户地吆喝着‘镪剪子磨菜刀’,往返20里路……”

赵金才的形象,正是千万地下工作者的缩影。一袭青衫,一副挑担,熟悉的吆喝声是他谋生的方式,是他秘密联络、传递情报、侦察敌情的天然掩护。他那“好手艺”,不仅维系生计,更完美掩护了神圣的革命使命。这一切,源于他对党的忠诚,源于“感谢共产党,时刻把我教”的坚定信仰。

南庄人民,恰如赵金才诗中感念的“爹娘”。在敌人搜捕的危急时刻,群众毫不犹豫地将他和同志们隐藏起来;在敌船环伺的紧张局势下,妇救会的姐妹们借“缝补衣裳”之名保护“八路”。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能够星火燎原、最终取得胜利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赵金才随军南下,仍有几次来信,感谢南庄人民爹娘般的恩情。1962年9月,他寄回这张照片和一幅用毛笔书写的作品,照片背面附有一首打油诗:“南庄,南庄,久别爹娘。儿不忘您,舍身救亡。敌人来找,您把我藏。紧急敌船,缝补衣裳。保护八路,敬爱我党。”

当年,这封饱含革命情谊的信件和照片,寄到了时任南庄村党支部书记胡玉岐同志手中。老书记将其珍藏于党员荣誉证书内,奇迹般地保存至今,成为连接那段烽火岁月与今日和平的一座无声桥梁。

如今,解读这张照片,就是解读一部微缩的南庄革命史,解读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它不仅记录了个体的英勇与忠诚,更铭刻了人民与革命者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种衍洋  胡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