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扛牢红色旗帜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9-08

沂蒙山下的晨曦中,白发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雷神庙战斗遗址的青砖上,参观者指尖抚过弹痕累累的铁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场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不仅是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抉择,更淬炼出照耀千秋的精神丰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抗战精神正如一面红色旗帜,指引前进方向,点亮未来征程,也为今天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源泉与清晰的价值坐标。

扛牢红色旗帜,要让精神坐标在当代叙事中清晰可感。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一种流动的、活着的传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正是把宏大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现代人能够感知、易于共鸣的表达。《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走向刑场的画面让无数年轻人动容,VR技术带观众“走进”四行仓库,亲眼见证八百壮士的坚守。正是这样的创新实践,让伟大抗战精神走出教科书,成为年轻人愿与之对话的“精神挚友”。我们既要忠于历史事实,把台儿庄战役的战地家书、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树皮等细节讲深讲透,也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通过短视频、互动游戏、沉浸式等新形态,让Z世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扛牢红色旗帜,要让精神力量在实践一线生根发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正体现在从“纸上传播”走向“行动落地”的跨越。像山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跟着团长打县城”活动,让游客现场“参军”,体验冲锋攻城的震撼。实践证明,当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就能让人从“知道”变成“认同”,再从“认同”走向“践行”。

扛牢红色旗帜,要让精神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努力搭建历史与青年的“精神桥梁”。有“95后”讲解员用脱口秀的方式演绎“赵一曼给儿子的信”,让“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笑声中直抵人心;“给抗战英雄写回信”活动中,小学生用画笔给左权将军:“您放心,我们把祖国建设得很好”。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青年真切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本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共同密码。精神传承无需刻意说教,一旦找到情感共鸣点,年轻一代自会主动追随那束光。

扛牢红色旗帜,更要让精神火炬在国际传播中照亮更远的前方。中国的抗战不仅是自己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篇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具备全球视野,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让这份精神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南京!南京!》在国际影展上让外国观众起立致敬,“中国抗战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外国博主沿滇缅公路探访“华侨机工”的历史痕迹——这些实践,不仅呈现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更传递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共同价值。我们要以历史呼应现实,突出“命运与共”的深刻力量;在阐释“持久战”智慧时,将其与人类当前应对全球挑战的思考紧密相连。让世界从中国的抗战精神中,看到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珍惜、对正义的坚守,这正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担当。

八十年风雨兼程,红色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从延安时期的“笔笔书写”,到新时代的“融媒传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形式在不断创新,但那份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初心,始终如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更应积极创新表达方式与传播手段,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彩,使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王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