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以少胜多震泰西
这场战斗成为泰西抗战史上的一个光辉范例,并被编成抗战歌曲在泰安大地上广为传唱:“十打馍馍山,八路军是神仙,空前的歼灭战,日军兵完了蛋。”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企图亡国灭种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1937年12月31日,日军占领泰安城。1938年1月1日凌晨,张北华、远静沧、崔子明等10人,携带11支步枪在泰山西南的夏张(今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毅然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起义后,他们连夜转移至道朗(今属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境内的盘龙山,隐蔽于山南的鹁鸽崖山洞中继续斗争。
正是从这个山洞开始,泰安西区的抗日烽火迅速点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
为控制泰肥公路,牵制和阻挠抗日游击队东进泰安城、西扰肥城,并切断道朗南北山区抗日组织的联系,1939年底,日军在鱼池村旁的蒋家庄修筑了一座炮楼据点,派驻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驻守。
1940年初冬的一个拂晓,蒋家庄据点的小队长率领10余名日军和30余名伪军,倾巢出动,沿薛家岭、北白楼一路推进,企图剿灭时常活跃于馍馍山、扳倒井一带的游击队。
然而,日军的动向早已被驻扎在道朗二起楼村的泰安县独立营(隶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泰西独立团)掌握。他们通过严密侦察,迅速摸清了敌人的行军路线,并做好了战斗准备。
上午11时左右,日军满载抢掠的粮食,押运着抓来的民夫,洋洋得意地朝扳倒井、馍馍山两村行进,意图在晌午时分返回蒋家庄据点。
此时,泰安县独立营早已设好埋伏。他们事先安排村民手持日本小旗假意迎接日军,又派内应陈学俭充当向导,一边摇晃小旗,一边引日军深入。
馍馍山村东面是一片开阔的洼地,距村子百米处,有一座小土地庙——那里正是独立营布下的伏击中心。日军浑然不觉,一步步走向包围圈。
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区域时,教导员安春华一声令下,刹那间枪声大作,手榴弹轰鸣、土炮震天,喊杀声响成一片。埋伏在周围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直扑敌人。日军顿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日军小队长见形势不利,伤亡惨重,妄图抢占山头负隅顽抗,连续发起几次冲锋,均被独立营战士牢牢压制在土路边。负责阻击援敌的营长李正华见无增援迹象,当即率部转向主战场,一齐杀向被围日军。
为避免误伤被挟持的群众,独立营战士们迅速收缩包围,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激战中,日军小队长被当场击毙。伪军队长郑英杰见大势已去,毅然率领30几名手下阵前起义,调转枪口向残余日军射击。仅存的两名日军炮手也丧失斗志,举手投降。
经过40多分钟的激战,馍馍山伏击战大获全胜。得知蒋家庄据点兵力空虚后,独立营战士们迅速打扫战场,未作休整即直奔蒋家庄据点。
此时据点内仅由3名日军和10余名伪军留守。陈学俭率先进入据点,趁其不备突然拔刀砍倒一名日军。与此同时,据点内炊事员崔应琪抓起菜刀,奋勇砍死另一名日军。最后一名日军企图逃跑,被及时赶来的独立营战士当场击毙。
面对这雷霆之势,10余名伪军目瞪口呆,纷纷放下武器投诚。独立营战士们随即炸毁碉堡、焚烧据点,携带缴获的战利品胜利返回二起楼营地。
此战共击毙日军11人,俘虏2人,缴获“三八大盖”50余支,轻机枪1挺,掷弹筒1门,以及大量服装、子弹等军用物资。参战的伪军中,除部分人加入独立营,大多选择解散回家务农。整个战斗,英勇的独立营仅一人光荣牺牲、一人负伤,以极小代价换取了重大胜利。
此次战役以极小代价获取全胜,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更充分展现出我军指战员灵活机动的战术素养、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