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战火淬炼的记事本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隔着展柜玻璃,凝视那个小小的记事本。记事本的主人叫张延龄,她的丈夫宋乐生是济南市章丘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的重要发起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当时同为小学教师的宋乐生与挚友李曼村,多次秘密相约,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2月16日,在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部廖荣标、马耀南、姚仲明等同志的帮助下,李曼村、宋乐生等联络了70多名爱国志士,在普集三山峪村北的石峪寺,宣布成立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这支武装打响了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第一枪。
1938年4月,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被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六支队第二十一中队。这支队伍很快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夜袭普集的日寇据点、破坏胶济铁路、切断日军交通线……他们多次痛击敌人,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后来,第二十一中队离开章丘,投入全国的滚滚抗日洪流,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受丈夫宋乐生影响,妻子张延龄也全力投身抗日。她帮助救国军开会时放哨、筹集军粮军鞋、收藏武器弹药。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张延龄为了革命需要,硬是学会了认字写字。她在小小的记事本上郑重地写下“同志”“供给部”“鞋”“粮”等字样,至今能清晰地看到她的入党时间是“1941年”,入党介绍人是“马桂民”“张明”。
张延龄的记事本
1940年的一天,受组织委派,张延龄去济南取情报,把二儿子宋广镇和年仅2岁的小儿子宋小周留在了家中。
得知张延龄没在家,亲日分子突然赶到她家里。他们一把抓住宋小周,用大号缝衣针朝着孩子的下体狠命乱扎。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拼命挣扎哭喊。起初哭声还很大,渐渐越来越小,直至奄奄一息,手脚僵硬。一个年仅2岁的娃娃,就这样惨死在敌人的乱针之下。
从济南赶回来的张延龄发疯似的紧紧搂住儿子的遗体,放声痛哭:“孩子,你睁睁眼啊,睁睁眼,娘回来了,娘回来了!”
为了逼迫丈夫宋乐生脱离共产党,亲日分子又绑架了他们的大儿子宋广坦。宋广坦后来虽被营救,但因受到敌人的百般虐待,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年仅9岁便夭折。
后来,张延龄的亲哥哥、亲侄子也相继在抗日斗争中牺牲。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敌人的残暴,都没能动摇张延龄革命到底的决心。
1941年8月16日,张延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了长山县抗日交通站负责人。为了完成任务,她机智地把情报缝在孩子脏兮兮的袖口里,躲过哨卡检查;她把群众暗地筹集的手榴弹,藏在往山上送粪的驮篓里,骗过敌人的盘问。
日寇扫荡时,张延龄多次帮助群众躲到山里,可忙于抗战的她却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年幼的儿子跟着群众在山里东躲西藏,啃发霉的饼子,差点死于日军的刀下。
解放战争时期,张延龄继续在邹平、章丘等地奔走,取送情报、发展妇女干部、做统战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大量工作,直至去世。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馆
2019年,为加强对后人的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普集街道建起了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的旧址纪念馆。张延龄的儿子宋广镇把母亲的记事本捐赠给了纪念馆。
如今,这个小小的记事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供后人参观了解。虽然记事本的纸张已经泛黄,但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却历久弥新,永远激励着后人。(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