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血写的青春——记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一位烈士管伟

1938年冬的一个清晨,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在山东肥城县南大寺的上空盘旋。黑压压的人群静默如铁,只有偶尔传来的啜泣声打破这沉重的寂静。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旗帜半垂,在寒风中轻轻颤动,自卫团指战员齐唱“悼管伟”之歌,歌声响彻天际,震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幸遇良师:真正的学问要写在大地上
管伟,原名管仲富,1918年出生在山东肥城县安临站镇站北头村一个殷实家庭。命运对这个孩子格外残酷——他尚未出世,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李氏含辛茹苦将其养大。
6岁那年,管伟被送进了村里的私塾。李氏虽不识字,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她常常对儿子说:“孩子,要做个有用的人。”
“什么才是有用的人?”小小的管伟在心里默默发出这样的疑问。
1934年,16岁的管伟进入安临站完小复习功课。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其一生的恩师——共产党员、进步教师辛俊卿。辛老师不仅教授课本知识,更将进步的思想带给了少年的管伟。在辛俊卿的影响下,管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不仅要写在书本上,更要写在大地上;真正的有用之人,应当为天下大多数人谋利益。
投笔从戎:跪在母前辞行,好儿郎卫国上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管伟所在的济南苇村中学被迫停课。他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向乡亲们讲述日寇的暴行,动员同学、好友及他家的雇工一道参加抗日宣传。
1938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首次侵入肥城,大肆烧杀抢掠,肥城人民的惨状让管伟义愤填膺,他振臂高呼:“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当亡国奴吗?!”
当然不!1938年1月上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扛起了泰西地区武装抗日的大旗,管伟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那天夜里,管伟家的油灯亮到天明。20岁的管伟跪在母亲面前辞行,他深情地对母亲说:“孩儿本应对您老人家尽孝,但现在国难当头,倘若国家灭亡,哪有家存?自古忠孝难两全,好男儿志在报国,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难道我不为国家尽力吗?”
儿子的一番话打动了慈母的心,白发散乱的李氏拉住儿子的手说:“你既然如此有志,娘不拦你!”年轻的妻子默默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走上革命征途……
血染疆场:不会打枪,我还可以站岗放哨
1938年1月28日,自卫团决定消灭驻守在界首村的日军。管伟坚决要求参战,自卫团领导考虑到他是家中独子且从未经过军事训练,起初并不同意他去冒险。
但管伟坚定地说:“我参加自卫团,就是为了杀敌报国。不让我打仗,我还来干什么?不会打枪,我还可以站岗放哨,这一仗我非参加不可!”
当晚管伟就跟随战斗组趁夜色向着界首出发,部队行进在乡间的山坡与河滩,宛如一条青龙游走在银灰色的海底。
到达界首车站西边的山脚下时,已是下半夜。没有风,雾气开始加重,远处界首村和火车站的灯火隐隐出现在一片雾海当中。管伟知道那就是他们的目标。
战斗组分为三队,管伟跟随其中一队悄悄摸进界首村布岗警戒。自卫团主席张北华等人趁敌人酣睡之际,用大刀砍死七八个日军。敌人惊醒,双方展开混战,同时火车站方向的敌人也被惊动,一时间机枪大炮响成一团。为了减少损失,张北华当机立断率队撤出战斗,部队汇合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管伟没有回来。
那个20岁的青年在战斗打响时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等队员们都撤退后,他才离开。撤退过程中,一枚子弹击中了他。
夜色笼罩在青年苍白的脸上,鲜血从他胸前的弹孔汩汩流出,浸透了母亲为他缝的夹袄……
管伟牺牲的消息传来,人们为之痛惜。自卫团和当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从县城到站北头村的路上,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
代代相传:永远绽放的青春之光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回望管伟这样的先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绽放出照亮时代的光芒!
从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书记,到书写民生服务答卷的网格人员;从扎根边疆的支教老师,到潜心科研的科技工作者……新时代的青年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管伟的这种精神血脉。
这,正是管伟留给人们永恒的青春之光!(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