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小学生参军记
早些年,我回老家搜集创作素材,特意去见表叔赵泉生。老人家跟我聊起了他年轻时参军的那段往事。
1939年腊月二十四,天寒地冻。八路军山东抗日纵队第四支队的廖容标司令员和林浩同志,率领四支队机关及警卫部队,开进了莱芜寨里的周王许村。
他们的司令部,就安在了村民周焕堂家里。
四支队司令部驻地——周焕堂家
周焕堂是周王许小学的老师,全家都是共产党员。当时廖司令在他家落脚,就让他动员学生参加八路军。
那年表叔十六岁,正好是周焕堂的学生。
当时,日本鬼子已经打进莱芜,表叔还只是听周老师讲过南方革命党、“七七事变”这些事。腊月二十六,周焕堂叫上表叔、赵廷武、周长富3个学生去了他家,说要见廖司令。
一进院子,就看见外面拴着好几匹军马。院子里头,有不少士兵在忙进忙出。廖司令就坐在北墙根的桌子前面。
廖司令是南方口音,人很亲切。
他问表叔:“你叫什么名字啊?”
“赵泉生。”
廖司令有些疑问:“赵钱孙?那你名字一定少了一个字!”
表叔赶紧说:“没少,就仨字儿。”
廖司令笑了起来:“不对,赵钱孙李,应该还有一个李跟着啊。”
这一说,表叔也笑了,他们仨都乐了。廖司令那南方口音,“赵泉生”听着跟“赵钱孙”差不多。
廖司令又问:“愿不愿意接着上学,求进步啊?”
“愿意啊!”
“那送你去上八路军的学校,愿不愿意?”
表叔说:“周老师早跟我们说过上学校的事儿,我愿意!”同行的两个小伙伴也赶紧表态:“愿意!愿意!”
廖司令听了笑着说:“那就这么定了,到时候去哪周老师会通知你们。”
四支队司令部在正月初四挪去了前枯河。表叔他们见过廖司令之后,在家总也待不住,正月初六跟家里打了个招呼就一路跑去了。
到了前枯河四支队司令部,哨岗一层接着一层。警卫拦住问:“你们找谁?”表叔赶紧说:“找廖司令!是他叫我们来的。”不一会儿,里面出来一个刘参谋。
刘参谋把他们领到一个屋,屋里放着书和报纸。他说:“你们就在这个小屋里等着,书报随便看,但别到处乱走,否则会被警卫扣住。”中午,有人端来了热气腾腾的白菜炖豆腐,还有卷子。他们3个就吃饭、看书,等信儿。
第二天,表叔的父亲、赵廷武父亲还有周长富的叔叔,一路找到了前枯河。3个老人一见面眼泪就掉下来了。
这时候,刘参谋过来了,问:“你们来干什么?”
3个长辈忙道:“孩子出来打鬼子,这是正路,可他们也没说一声就跑了,家里人担心啊,想让他们回家吃顿包子,也算是送送行。”
刘参谋一听,嗓门就高了:“那你们哭了吗?”3个长辈忙摆手:“没哭!”。
刘参谋指着他们说:“我看你们3位的穿着(刚过完年,又是来队伍上,老人们穿得比较整齐),一看就是明事理的人。孩子们出来是干大事、好事,送他们上学去,你们怎么还想不开?”
他转头就问我们仨:“这两天,受难为了没有?吃的什么?”
表叔三人赶紧说:“吃的卷子、煎饼,还有菜!”
刘参谋点点头:“放心了吧?过几天就送他们上学去,你们回吧,别耽误他们进步!”
3个老人没再多说,乖乖地回去了。
随后,表叔三人就跟着队伍去了沂水的大王庄。表叔被分在了电话技术班,另外两人被分在别处。
讲完故事,表叔眼神灼灼:“是周老师引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周王许也成为莱芜有名的‘四大红村’之一,这都是跟着共产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想想当年,要是不读书、不识字,哪能当上八路军的技术兵?老人供咱上学的那份艰难,刻在骨头缝里!这念书明理的老根儿——不敢忘,也不能丢,得传下去!”(丁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