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一笔一划刻心间——记菏泽百岁老党员苏炳记的家国情怀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7-13
80周年上传.jpg

1925年,苏炳记出生于菏泽郭庄村一个一贫如洗的农家。他回忆童年时眼含泪光:“家里穷啊,三间破土房四处透风,根本挡不住风雨。”1938年,日寇的铁蹄无情踏入菏泽,家乡沦陷。年幼的苏炳记,只能跟着父母踏上了逃荒路。

“日本飞机在头顶轰鸣,炸弹如雨点般落下,我们白天只能躲在高粱地里,晚上才敢摸黑赶路。”在河南商丘的芦苇荡里,一家人差点被乱兵抓走;在安徽阜阳的破旧庙宇中,母亲讨来半碗稀粥,硬是将奄奄一息的妹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三年颠沛流离的逃荒路上,苏炳记当上了儿童团员,常给八路军送信。他亲眼看过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也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发动群众。“有一次在徐州乡下,八路军战士把仅有的一口干粮分给我们,自己只能啃树皮充饥。”这刻骨铭心的一幕,让他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转眼间到了1949年春天,解放军南下的号角响彻齐鲁大地,24岁的苏炳记二话不说,报名参军,加入了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时,他紧握钢枪在战船上立誓:“跟党走,打出一个新中国!”这誓言,扎进了他心底。

不久后,在解放南京的激烈战斗中,苏炳记冒着战火在阵地上来回奔跑,全力抢救伤员。因其英勇表现,他荣获了二等功。复员时,组织问他有什么要求,苏炳记只是质朴地回应:“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回家种地!”翻开他珍藏的复员证,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四等功3次。这军功章,默默见证了一个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的铁血征程。

回到家乡的苏炳记,把军人的雷厉风行带到了田间地头。当村党支部书记时,他带着大伙儿挖沟渠、修堤坝,硬是把300亩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良田,1958年大旱,地裂了缝,庄稼眼看就要旱死。苏炳记带着党员,没日没夜打井抗旱,七天七夜没离开过工地。村民们至今还记得他光着膀子顶着炎炎烈日挥舞镐头的样子。

几十年后,到了1991年,民政部门找到苏炳记,告诉他可以办理优抚补贴。老人却摆摆手:“当年若不是共产党,我早饿死在逃荒路上了。现在我有吃有穿,不能再给国家增添负担。”

时光荏苒,如今在苏炳记的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亲笔手写的《入党誓词》,那是他 90岁时,抖着手一笔一划写下的。去年“七一”,村党组织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老人坚持让孙子搀扶着来到现场。他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领着新党员们一句一句念着誓词。当那句“永不叛党”响起时,全场肃然,人人心中敬意翻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咱家今天的好日子。”这是苏炳记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红色家风得以传承。孙媳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孙女考上了山东大学研究生,立志学成服务人民。

去年春节,老苏家五世同堂,老人搂着重孙们讲打仗的故事:“爷爷当年在战场上拼命,就是想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话里话外,满是对党的感恩和对后辈的期盼。    

如今,老人年岁虽高,但仍坚持每天听书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听说村里要修建红色文化广场,他立刻让儿子捐出3万元积蓄:“我老了,为党做不动什么了,这点心意就当给后辈的教材,让他们记住历史,不忘本。”

回望百年风雨兼程,苏炳记老人的初心如磐石般坚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精神密码。正如他在生日宴上所坚定表示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这朴素而铿锵的誓言,正是一位百岁老党员心声最真实的写照。(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