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丨红柳花开祭英魂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7-06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支部生活》杂志社联合开展了“烽火岁月 精神永存”主题征文活动。自5月底启动以来,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即日起,“山东支部生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将陆续刊播精选作品,并结合留言互动情况等,择优在山东党史史志网、“史耀齐鲁”微信视频号、山东党建网等推送,在《支部生活》杂志集中刊登,以飨读者。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影像,我们能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黄河口是我的家乡,这里曾经是渤海垦区抗日根据地,史称垦区“小延安”。在这片苍茫荒原上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生长在小村的房前屋后,扎根于广袤的盐碱荒野之中,与风雨为伴、与苍凉为邻;它以遒劲盘曲的身姿、沧桑壮美的姿态点亮黄河口的风景,唤醒渤海之滨的勃勃生机。烽火岁月里,它是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无声参与者,更是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消灭日寇的坚定见证者。

它就是我的兄弟——红柳。

红柳,又称柽柳、赤柳、观音柳,俗名荆条。小时候,在垦利的“下镇洼”,红柳是最普通的一种植物。走出小村,便见簇簇红柳,粉红的花朵开放,与苍翠的细叶交相辉映,莽莽苍苍地覆盖着野地、沟坎。

小小的我经常跟随小伙伴们戴着红柳枝条编成的草帽玩耍游戏,或钻进红柳丛中捉迷藏、逮蚂蚱、找寻铃铛瓜。那活泼稚嫩的笑声,回荡在红柳林间,也永远回响在我温暖的记忆里。

红柳林承载了我幼时几多美好的回忆,也记录着我的父辈们深深的感恩。这块土地经历过战争、饥荒、干旱和洪涝,却始终有一种精神如红柳一样,不弃不离地支撑着父老乡亲们。

母亲在世时,曾多次给我讲述发生在渤海垦区的革命故事。

1941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挺进黄河入海口两岸广大地区,创建了垦区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难的抗战岁月,垦区军民一手拿枪抗击日伪军,一手挥锄头进行大生产,“战时杀敌,平时生产”成为生动写照。在英勇反击日寇大扫荡的同时,垦区军民克服困难,积极开办了被服厂、纺织厂、学校以及北海银行清河分行等。垦区生产的粮棉,不仅保障了当地军民所需,更远运前线,有力地支援了胶东、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至1943年,日寇加紧对垦区抗日根据地“扫荡”“蚕食”“清剿”,抗日斗争形势严峻。面对日寇的大扫荡,八路军奋力转移群众、保护百姓安全;老百姓对敌坚壁清野,而对战士们则用小米、野小豆、胡绿豆饭等热情招待。军民鱼水情,坚如磐石。

母亲回忆,1943年11月,在日寇对渤海垦区的一次大扫荡中,一名清河军区的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面对日伪军的拉网式搜索,姥爷和舅舅急匆匆地在红柳林中挖了个地窨子,上面用蓬蒿草、芦苇和红柳枝条仔细伪装起来 ,三人迅速藏身其中。不久鬼子搜索过来,就在他们即将被发现的危急关头,那名战士突然从红柳丛中站了起来,向着相反的方向踉跄奔去,吸引了鬼子的注意力。

最终,战士倒在了红柳树下。这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他勇驱倭寇,甘洒热血,将生命留在了黄河口,留在了这片红柳林中。红柳魂,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畏的气概、一种坚定的信仰,更是一种对百姓的深沉大爱。

红柳花开,昭示着它的坚韧与热烈,红柳魂彰显了它的坚强和勇毅。有人喜欢以青松颂扬精神,我却更愿用红柳比喻我的父老乡亲,比喻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八路军战士,他们虽渺小平凡却深知民族大义,懂得奉献与感恩。他们犹如原野上的红柳,生活简朴单纯,劳作勤恳坚韧,抗日勇毅果敢,最终为国为民献身。

细雨润阡陌,红柳花又开。每个春天,它都会用朴素的粉红小花,祭奠抗日先烈,告慰抗日英魂。让人们在淡淡的花香中,铭记过去,憧憬未来,牢记使命,勇毅前行,向抗战岁月奉上最崇高的敬礼。(周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