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该表扬时就表扬——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⑧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7-04

近日,在与某部门同志聊到近期工作状况时,他讲到最近自己因出色完成一项任务,单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给予点名表扬。说话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工作这么多年了,受到领导表扬不是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吗?至于如此兴奋吗?“批评难表扬更难,能得到领导在公众场合给予客观公正且由衷的表扬,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听了他的解答,我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内心体验,不由地为这位同志的领导的表扬提出“表扬”。

表扬含有赞扬、赞美的意思,是指依据客观事实,对事情处理正确并且收获良好效果给予肯定认可的一种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正面反馈强化积极结果。

做得好,就表扬。自古以来,人们对表扬这一行为是持赞成态度的。《管子•兵法》指出,“赏罚明,则勇士劝。”实行赏罚的原则是“进有重赏,退有重罚。”表扬是重赏的一种形式。“哄死人不偿命”是一句非常形象的民间比喻,意思是一个人得到表扬和褒奖,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斗志和力量去干表扬所倡导的事情,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所以在单位或集体中,表扬成为激励人们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战争年代,通过举行庆功大会,组织火线入党、立功、授称命名,组织“学英雄当英雄”活动,发表彰通报、嘉奖通令对战功卓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等等;和平建设时期,采取评选劳模、评选先进等形式表扬功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均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效。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一度关注的“相互批评难、自我批评更难”的问题,演变成了“批评难、表扬更难”的非常怪异的两难境地。人人都有自尊心,受到别人批评时难免觉得不好意思,自揭伤疤亦需要一定的勇气,单从正常心理的角度理解,“批评难”似乎合乎常情常理。

表扬是正向激励,批评是鞭策督促,尽管表现形式和人们接受程度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改掉问题,向上向善向美而行。人们渴望表扬,所以一段时期各种形式的表扬比较多,甚至出现过多过滥的问题,因而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严控制各种形式的表扬。

控制表扬规格规模并不是不提倡表扬。现实中,人们不仅对文件通报式的表扬慎之又慎,对口头表扬、随机表扬也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究其原因,有的认为表扬的毕竟是少数,担心挫伤了大多数没有受到表扬的人的积极性,平衡不了关系,或者引来其他人的嫉妒和不服气生怨气,反而更不利于推动工作,于是便在开展表扬时“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的担心对某些集体和个人表扬多了,在评先树优和进步升迁时兑现不了“优先”的承诺,实施有选择有目的的表扬。

有些个人对表扬也存在较多顾虑,认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担心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后,被人嫉妒或遭孤立,影响了同事间的关系。

还有的人觉得受到领导表扬后,等于把自己推上“火山口”,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随之增高,工作标准和状态难以降下来,当先进很累、受表扬很苦的感受明显增加。

所以,越来越多的表扬者和被表扬者都把表扬当成烫手山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慎用表扬,并渐成常态,以至于对“表扬难”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应该说,客观准确的表扬,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对个人而言,表扬可以帮助人建立自信、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拉满情绪价值;对集体而言,表扬能够树立鲜明导向、纯净内部风气,激励更多人学有榜样、追有目标,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表扬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不能存有私心杂念、瞻前顾后、讲附加条件,更不能吝啬表扬,该表扬时则表扬,还表扬以本来面目,发挥其真实功效。

这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需,是加强单位风气建设、营造争先创优氛围的必然,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非常之必要。(刘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