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批评时就批评——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⑦

批评主要有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两种方式,源自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能够起到帮助同志、增强团结、凝心聚力、促进工作的效果。批评往往具有指导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在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级着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日渐浓厚。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的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问题”滥竽充数,有的经常用“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与同志们谈心交流不多”“对新人传帮带需要加强”等通用性极强的问题开展批评。
最近还发现一种“攒着”批评的现象——平时发现身边同志存在问题不及时指出,而是攒到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再讲。这势必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无外乎两点:一是有的同志认为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碍于情面,即使发现问题,也觉得没有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的那种氛围,索性暂时搁置;二是有的同志为了避免在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上没有问题可以批,因而把平时发现的问题积攒到会上,有一种凑数的“任务”观念。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党员干部在平时工作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同志们及时批评指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无时不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也要经常性地开展,不时打扫灰尘、治疗疾病,才能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确保个人成长进步、全面发展。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有了真正的批评,才有真正的进步。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让批评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常态,那种把问题积攒到会上讲的做法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安排相悖,也是对同志、对工作极不负责的表现。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质量,特别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环节,要提出明确要求,做好认真准备,坚决制止凑问题、攒问题的不当行为,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发扬整风精神,本着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对不能正确、经常、负责地开展批评的,当批评指正,莫让“攒着”批评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刘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