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员好用,“包打天下”不行——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⑥

近年来,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活跃着一支没有正式“名分”但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骨干队伍,名曰“联络员”。
联络员亦称联系员,主要负责协调和执行各种事务,确保信息的流通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县长联络员充当着县长秘书和助手的角色,主要职责包括处理文件、组织和执行会议以及处理各种事务。
联络员往往具有桥梁纽带特点,负责在领导和各部门之间传递信息和分配任务;具有多功能性特点,除正常联络外还负责数据整理、任务督办、材料写作等工作以及各种复杂事务;具有灵活性特点,因需要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需求,要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有独当多面的过硬本领。
因联络员具有这么多特点,各个部门单位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他们虽没有正式“名分”,却有着协调工作、处理事务的“实权”。可以说,联络员在推动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这支队伍如果建不好、用不对,就会影响其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制约工作进展、影响工作成效的“假把式”“虚头衔”。梳理一番,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需在实践中加以把握和解决。
注意纠正和解决“多与滥”的问题。有些部门单位为便于协调推动工作,成立了各种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临时机构必然要有临时人员推动运营,便建立了由各相关成员单位指定的、符合要求的联络员队伍,负责协调联系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工作。因临设议事协调机构较多,导致联络员队伍比较庞大,成员单位参与多个机制或专班工作、联络员身兼数职成为常态。
联络员人员数量和任务过多必然影响工作质量。有联络员吐槽,天天要么被别人调度、要么调度别人,要么在参加联络员会议、要么在准备联络员会议,要么准备发言材料、要么收集整理发言材料,光材料和会议就应付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联络员所担负的工作任务。
安排联络员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先问工作是否有必要,要为各种临时议事协调机构“减肥瘦身”,依法从严控制各种联络员规模和数量,为联络员解压减负。
注意防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联络员不完全等同于通信员,尽管有通信联系的职责,但还有提出意见建议、辅助决策、执行落实以及协调推动工作开展的职责。
指定明确联络员既要考虑专业要求,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要考虑综合素质,需具有沟通协调督促落实的本领。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联络员胜任本职的能力素质,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赋予联络员一定的职权事权,能够自主随机处理一些应急突发事情和日常事务。
联络员是工作依靠,但不能完全依赖。有的领导干部过度依赖于联络员提供的信息或提出的建议,而不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或者缺乏对某项工作的深度研究,无形中使得联络员成为干部联系群众的“隔阂”、成为了解情况推动工作的“屏障”。
要厘清联络员工作职责边界,防止出现职责任务单一或无所不能“包打天下”。要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提高干部的透明度和群众的信任度。要建立健全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畅通无阻。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对联络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公正评价和表扬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刘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