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下“担当”——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④

担当的基本意思是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它来源于《朱子语类》卷八七中的“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集体,人们存在的意义重在角色担当,在担当完成应该履行的使命任务中体味人生、体现价值。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既是政治品格、从政本分,也是作风要求。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党员干部在担当方面与组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差距,其中有一种看似担当实则不然的“花样担当”现象,需引起注意并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有的空喊担当,逢会必讲、逢文必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难必绕、有事必躲,只说不做式担当。
有的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不一样,当看客当评论员,眼睛盯的、口中讲的只有别人担当不担当,自己仿佛置身其外。
有的慢担当、浅担当,得过且过,只要上级催得不紧不急能拖则拖、能慢则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应付、碌碌无为。
有的拈轻怕重、避重就轻,搞选择性担当,遇到苦活累活难事险事绕着走,依据利益大小进行“取舍裁剪”。
有的该决策不决策、该拍板不拍板,怕出问题、怕受处理,凡事层层请求汇报,靠上级定调子给答案。
有的应由自己担当的事情,却转嫁他人,要么推到过去、“新官不理旧账”,要么推给他人或集体、拿集体决策说事,要么推给后人、拖到下届再干。
……
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对党员干部来说,担当体现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情怀,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是一种有勇有谋的能力素质。
要想担当。担当是对工作责任的内在自觉,党员干部只有从思想上树立担当意识,才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内在命令”。要有乐于担当的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守誓践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切实在内心深处敬畏责任,不断提高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创造性和担当力。
要实担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实干实战实绩实效诠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要硬担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敢于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彰显新时代硬核担当。
要苦担当。担当需要吃苦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情怀,敢于“自找苦吃”,愿挑“最重的担子”,主动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在艰苦环境中做“疾风劲草”,以“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要能担当。要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提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党的政策法规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把好事办好,防止“费力不讨好”。
要长担当。担当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要在本职岗位上作奉献、使长劲,在平凡岗位上干出非凡的业绩。
要都担当。党的事业是千万万人的事业,要靠千万万人来担当。千斤重担,一人分担一点,就不再是重担;千难万难,一人分担一点,就不再是困难。当前各项事业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很多工作阻力大、难点多,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又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同责共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担当有为、发光发热。
强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和能力水平,各级要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把敢担当善担当的人选出来用起来。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要加强学习培训、岗位锻炼、实践锤炼,提高担当本领。要大力宣树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人人能担当善作为的浓厚氛围。(刘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