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调而无用、研而不用”的5个既要又要——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①

作风建设重在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这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一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问题破题解题,及时有效解决日行而不觉的问题,进而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山东支部生活“知委汇”栏目即日起推出“转变工作作风系列谈”,聚焦作风建设这一常讲常新、常抓不懈的永恒课题,提出“叫醒习以为常、叫停见怪不怪”的解决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各级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科学设置课题,深入一线调研,注重成果转化,为谋划全局、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调查研究这一沿袭多年的有效做法,在实践过程中也时常出现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等问题。有的研而不调,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上级的提法、领导的想法、以往的做法;有的调而不研,搜集些数据、罗列些材料,得出没有价值的“见地”;有的研而不用,收集了意见建议,却只是写在报告里,没有走进现实工作;有的用而不善,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诸如以上问题必须予以认真解决。
既要在形势任务迫切的时候开展调查研究,又要在“一片祥和”的时候安排调查研究,防止出现“应急式”“应景式”调研。好的调查研究不仅要唱黑脸,没事找“事”,注重从平常工作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还要唱红脸,甘作嫁衣,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做法。
既要去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又要到工作差和矛盾问题多的地方,防止出现“嫌贫爱富式”调研。实践中,有的调查研究扎堆,集中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去“锦上添花”,很少去矛盾问题较多的地方“雪中送炭”。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下沉到一线把脉会诊,发现和解决问题。相比较而言,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和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更需要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要解决“旱涝不均”问题,多安排到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查找问题症结,研究发展思路,及时做好强弱项补短板的工作。要保持常态长效,强化调查研究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经常性。
既要关注面上的情况,又要解决点上的问题,防止出现“表层化”的调研。有的调查研究注重集中听汇报、搞座谈,或者要书面材料,对点上的情况知之不多。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调查研究要到点上解剖麻雀,既是方法,又是要求。要深入点位扑下身子沉下心打深水井,下足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功夫。
既要有写作能手参与,又要有行家里手参与,防止出现调研报告“含文量”高、“含金量”低。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成果体现。确定调研课题后,有的调研组兵分两路,一部分人负责调研,另一部分人负责写材料,调查研究还没结束,经过“笔杆子”的妙笔生花,一篇文采飞扬的调研报告就出炉了。
没有深入扎实的调查和第一手资料,难以写出厚实的调研报告。没有“沾露水”的调研,就不会有接地气的报告。每次调查研究,要多安排一些行家参与,多组织专门培训,先当明白人再干明白事。
既要做好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上半篇文章”,又要做好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防止出现“半截子式”调研。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任务观念,认为搞了调研形成报告就万事大吉了,至于成果转化如何则很少问津,调查研究成果汇集了一摞摞,但真正进入决策、进入实践的甚少。
调查研究是制定决策、落实决策的基础和支撑,要切实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提高决策水平、发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积极推动调查研究中的“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当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并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