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文风好话风活才能引人入胜、直抵人心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5-14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其中改进文风是重要内容,更是持续改进作风的应有之义。

宣传工作作为党的喉舌,承担着为党发好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的光荣使命,更需要明确对象、贴近群众,防止自说自话、干瘪僵化、脱离群众的“不说人话”现象。只有大力改进文风,把话语从“高冷范”变成“烟火气”,从“官样文章”化为“百姓心声”,才能更好地让思想理论、政策方针、价值取向为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喜爱。

文风里有民心向背。近年来,山东着眼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聚焦聚力文化强省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干字当头的锐气,推出“跟总书记学方法”等大众化互动式理论节目,组织“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立体化融合性宣推,发出“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系列形象化鼓舞性评论言论,叫响“沿着黄河遇见海”“跟着孔子去研学”文旅品牌,等等。这些都是结合实际不断“讲新话、发新声、出新意”的具体体现,既活学活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也用好用活了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让山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具新时代风貌、更有齐鲁文化标识、更能贴近群众心底。

现实工作中,有的宣传干部下笔千言,群众看了却直打哈欠。一些同志沉浸于“材料美学”,把堆砌文章“四六句”、排比句作为追求,导致文稿内容套话循环、虚话连篇;一些同志担心言多必失,觉得说新话惹麻烦、想新招费脑筋,于是按部就班说“正确的废话”;一些同志对新的形势要求、发展变化熟视无睹,讲出来的自然是一些老掉牙、不合时宜的话;有的同志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对中央政策文件和上级最新精神不研究、不掌握、不知晓,初衷不明、观点不准、数据不清,说起来只有空话、假话、错话;还有的同志缺乏调查研究,对基层真实情况和具体工作细节知之不多、不求甚解,讲起话来心里没底,自然不敢创新,更不敢触及问题实质。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员干部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任务,决定了说什么话绝不是小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党的作风和形象,决定着工作落实的力度和效果。我们应当把倡导“短实新”文风放在重要位置,用心发现提炼来自实践的新观点新经验,多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话,努力以新知新解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破“官腔“,让群众语言成为传播底色

文风之变,首在语言之变。而鲜活的语言不会凭空而来,必须靠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学习积累,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当前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中来思考,与基层火热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用生动鲜活的表达打破干瘪僵化的文风。特别是直接面向基层的宣传宣讲,更需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将晦涩的术语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大白话”,让老乡们听得懂、记得住,才能获得群众点赞。

见“真诚”,用身边故事架起共情桥梁

好文风不是堆砌辞藻,而是真实生活的镜像,真诚是贯穿其中的生命线。只有善于深挖“小人物的大故事”,让典型宣传从“高大全”变成“真鲜活”,才会更容易获得大众共鸣。济南市历城区打造的《历城老师儿》栏目,把镜头对准修鞋匠、煎饼摊主、快递小哥,用市井语言讲述凡人微光。当环卫工老张对着镜头说出“扫帚就是俺的笔,马路就是俺的纸”,这种带着汗味的诗意瞬间“刷屏”朋友圈。

转“姿态”,以平等对话重构传播逻辑

文风之变,本质是姿态之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需要告别“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积极转向“你说我说”的互动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群众。在发展繁荣“群众演给群众看”的小戏小剧展演等新大众文艺方面,齐河县“文化先行官”服务模式堪称典范。他们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组建艺术团、民乐团、合唱团和摄影社、书画社、民俗社“三团三社”,培育800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老百姓从家庭小灶台走向乡村大舞台,由“台下观众”变为“舞台主角”。

融“新潮”,用时代语态激活传统文化

会说“人话”,更要会说“时代话”。面对“互联网是一张网、舆论场是一个场、网络舆论宣传是一盘棋”的新格局,更需要运用好网络化、数字化手段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山东广播电视台《少年中医说》节目把中医药文化深奥的理论变为年轻态的表达,采用真人秀的方式解读中华民族生命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叩开了社会大众的心门。曲阜尼山圣境推出的“数字礼乐”体验,让游客通过AR技术“穿越”到春秋时期,与虚拟孔子对话论道。当“有朋自远方来”的古语化作全息投影的迎宾仪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科技赋能中迸发新彩。

在算法推送大行其道的今天,比流量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分量,比点击量更珍贵的是认同感。当宣传工作者学会用泥土味的语言、生活化的叙事、平等化的姿态与群众对话,让政策解读变成拉家常、典型宣传化作身边事、理论宣讲转为互动剧,好文风就完成了从“工具”到“桥梁”的质变,党的主张就能真正化为百姓共识。(李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