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专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范晓丽
记者: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已十多年,您认为我省在哪些方面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范晓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实现了干部思想观念之变、党群干群关系之变、社风民风之变、经济社会发展之变。
一是干部思想观念更加纯净。十多年来,经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洗礼,我省党员干部形成了普遍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事不能干”的观念成为共识,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状况明显改变,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密切联系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树得更牢,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更加端正,“四风”惯性得到扭转,政治生态更加清朗。
二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十多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气”收敛了,办事不公、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的少了,倾听群众心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多了,党员干部形象不断提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愈加紧密,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近几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社风民风更加淳朴。十多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再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党风政风的持续向上向好,带来了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带动了社风民风整体好转,婚丧喜庆注重节俭实惠,传统节日回归文化意蕴,人情往来变得轻松单纯,齐鲁大地正气上扬、人心归聚。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更加显著。十多年来,省委带头模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带动全省上下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蔚然成风,为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同比增长5.7%,增速居全国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国第一;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当前在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方面有哪些制度性创新?
范晓丽: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常委会先后三次制定、修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各省直部门单位都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为党员干部划明“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省纪委监委也立足职能职责,在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创新成果。
一是建立从政治上抓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情况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深化运用“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政治监督机制,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政治监督活页,以强有力政治监督,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坚决防止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坚决防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四风”察访工作机制。在省纪委监委网站开设“四风”问题监督举报专区,连续119个月公布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持续用好“节前教育提醒、通报曝光,节中监督检查、明察暗访,节后交办督办、推动整改”工作机制,防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疲劳厌战。党的十九大以来,省纪委监委组建全省“四风”察访人才库,出台“四风”察访工作指引,在重要节点共组织20余次察访,发现、查处并通报曝光了一批典型问题。
三是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针对“风腐一体”问题,制定出台加强风腐同查同审同析同治的工作措施,重点围绕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由风查腐”循线深挖、“由腐及风”双向突破、沟通会商统一规范、全面剖析“以案看风”等7个方面,明晰各方责任,细化工作流程,统筹推进查纠“四风”与反腐败工作,实现纠风查腐双向突破、正风反腐同步治理。
四是建立健全以下看上“直通车”机制。针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断健全以下看上“直通车”机制,市、县(市、区)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和巡视巡察等工作中发现的省直部门加重基层负担、搞责任“甩锅”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直报省纪委监委,由省纪委监委依规依纪依法督促整改或核查处置。省纪委监委在每市选取县(市、区)作为联系点,定向监测、主动摸排,有针对性组织察访,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倒查省直部门责任。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督促整改纠正;涉嫌违纪需追责问责的,稳慎精准处置,确保综合效果。
五是建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长效机制。会同省委组织部等省直部门建立激励担当作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印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运行规则,明确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专题会议等6项制度,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厅等部门单位分系统、分领域制定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对清单范围内的失误错误,符合相关规定的,能容尽容。印制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提示卡,分别面向近两年来提拔使用的省市县三级9000余名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发放,明确告知什么是违规违纪违法不能容,什么是失误过错可以容,什么情形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应该得到哪种形态的处置。2024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为816名干部容错纠错,为1990名党员、干部和83个党组织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党员、干部案件94件,充分调动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记者:在基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是否存在“层层加码”或“变通应付”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应对措施?
范晓丽:从基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情况看,“层层加码”或“变通应付”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执行政策搞“一刀切”“层层加码”,对上级制定的政策不考虑地方和部门实际,机械化、简单化地套用执行,甚至逐级加高标准,制定一些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面上落实了规定要求,实则阳奉阴违、偷梁换柱,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催生了新的问题。
对此,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层层加码”或“变通应付”,本质上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错位。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重大问题,做到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执纪问责。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实情况,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监督检查,紧盯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关键少数”,常态化监督、纠治政绩观偏差问题,坚决查处“口号响、落实差”、搞本位主义、做表面文章等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同时,围绕发现的作风问题举一反三,督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三要加强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作为。少数党员干部害怕在履职过程中出错被问责,宁可“少干少错”,从而产生不敢干、不愿干的心理。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将加快推动更多省直部门分领域制定容错纠错正面清单,把严格执纪执法与正确运用政策策略统一起来,使干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同时,健全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精准问责长效机制,督促用好基层追责问责工作手册,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加强业务指导,防止追责问责泛化、简单化。
记者:中央八项规定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您认为它的落实如何重塑了党群关系?群众反馈最强烈的改进点是什么?
范晓丽: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少了“架子”、多了“亲民”,少了“空话”、多了“实干”,自己的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利益有人护,发自内心知党好、感党恩,党群干群关系自然更加密切。
当前反馈最强烈的改进点主要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量大、面广、多发,有些领域欠账多、积弊深,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决纠治、严肃查处。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以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抓手,持续发力惩治“蝇贪蚁腐”,有效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办成更多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关心关爱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一是深化运用“五方联动、一组双专班”专项监督工作体系,强化专责监督,持续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党组(党委)监管责任,对履职不力、作风不实、效果不佳的,及时约谈提醒。二是多措并举拓宽案源,鼓励群众举报,严肃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行为。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滚动包案,紧盯民愤大、反映多,特别是问题线索集中的“一把手”,接续突破有影响、有分量的案件。去年集中整治,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1371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9520人。狠抓以案促改促治,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三是紧盯群众关切,聚焦基层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以项目化整治的方式着力纠治行业性、系统性顽瘴痼疾,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深化土地征收、生态环境执法、涉企行政执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打伞破网”,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抓一个成一个。同时,健全“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机制,以群众有感为导向,整治过程请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结果由群众评价,真正让群众从整治中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