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检验学习教育成色的“群众标尺”
群众利益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群众满意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决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必须校准“群众标尺”,敞开门“答题”、请群众“阅卷”,让群众参与到学习教育全过程各环节,以群众获得感检验学习教育实效,以作风建设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开“纳谏之门”,站稳群众视角问计问策。人民群众身处社会生活第一线,对学习教育过程中学、查、改各环节的短板弱项看得最清楚,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成色”也掂得最明白。在学习教育中,要以“开门迎谏”的诚意畅通和拓宽群众参与渠道,通过架起“连心热线”、搭建“议事平台”、开辟“云端信箱”等务实举措,鼓励群众敞开心扉、直抒己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把群众的“家长里短”作为指导作风建设的风向标,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整改措施更贴民心。开门纳谏关键要有“纳”的雅量,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襟,虚心倾听群众对干部作风作出的“麻辣点评”,以批评为镜审视自身,从“埋怨之声”中找准作风痛点、从“逆耳之言”里明晰整改方向,推动学习教育真正贴近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开“评价之门”,强化群众监督立说立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成效几何,“四风”顽疾整肃是否到位,群众心里有杆秤。开展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徙木立信”之举,必须亮明作风整改的“明白账”,将问题清单、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都如实公开,让群众清楚看到整改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防止整改成为“空头支票”。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不搞口头承诺、纸面整改,把“回去研究”“再等等看”等模糊回应变为“马上就办”“限期销号”的具体行动,定期公示整改进度,让每一项整改成果都置于群众监督的“聚光灯”下,确保整改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地。同时,要敢于啃“硬骨头”,坚持从群众最关注的痛点堵点入手,靶向根治群众反映最集中的作风顽疾,确保整改一件、带动一片,以作风建设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开“问效之门”,厚植群众福祉抓常抓长。学习教育成效如何,最终要由群众来“打分”,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与之相对应,问效于民的“阅卷室”大门也要长期敞开。要借助群众力量对已整改问题定期开展“回头看”,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网络留言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群众不满意的事项,迅速启动“返工”“补课”程序,真正让“群众点赞”成为检验作风建设的硬标准。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台账管理、跟踪督办、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将阶段整治转化为常态治理,特别要针对“四风”问题变异特征,完善预警研判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早抓小,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党员干部要将作风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自觉在改革攻坚、民生工程等主战场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守牢初心、锐意担当、真抓实干,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招硬招,转化为造福一方、利及长远的好事实事,创造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政绩。(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