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从《家里家外》看“剧里剧外”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4-03

图片1.png

最近,一部操着地道川渝口音的微短剧《家里家外》,掀起全网追剧热潮。该剧上线仅72小时,在红果平台的播放量便破10亿,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口碑更是爆棚,创下微短剧领域现象级热度。

该剧为何这么火?用一位观众的话来说就是,“看短剧这下不丢人了”。

尽管微短剧早已站在风口之上,但其“无脑爽剧”、“low”的形象也同样深入人心,始终处于文艺鄙视链底端。

虽然这两年微短剧中不乏精品,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河姆渡的骨哨声》《重回永乐大典》等,口碑都不错,但绝大多数微短剧仍然在反现实逻辑的“胡扯”道路上赛跑,下药、绑架、生娃是制造反转的“三件套”,打耳光更是像扇蚊子般稀松平常。而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作,也大都有先天题材优势加持,其中尤以“+非遗”出彩。

《家里家外》则不同,它很市井生活,犹如短剧版《小巷人家》。

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特大洪水为背景,讲述工程师陈海清与工人蔡晓艳组成“家有儿女”式家庭,用爱与智慧化解矛盾、守护小家的故事。剧中生活虽也矛盾重重,但处理得充满幽默与温情,“耙耳朵”丈夫与“歪婆娘”妻子支撑起的“屋檐”,几乎收纳了人们对“家”的一切美好期待。有观众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着笑着就哭了。”

不可否认,比起长剧,《家里家外》还是“糙”了些,比如一些道具、布景,都不够精细真实。但换个角度看,它也实在没有必要和长剧比。作为一种专门的文艺形态,微短剧有自己的赛道,比如投资小、竖屏审美等。在这条赛道上,《家里家外》已经远远地甩开了绝大多数对手,甚至可能成为微短剧发展进程的一道“分水岭”——它不只是一个娱乐休闲品,它还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如果微短剧都能有这样的品质,那么足以“上桌”聊聊“文艺力量”。

3月2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推选活动年度优秀作品发布,144部获奖作品中有27部是微短剧,微短剧获奖数量仅次于网络纪录片的30部。从这个角度来看,微短剧这一视听品类正在“登堂入室”。只不过,其基数庞大的“稗子作品”亟需转型。

图片3.png
3月31日,阅文短剧宣布将开放2000余部网文IP,与全行业共创精品短剧。这或者是一个信号,行业整体走向精品创作的时候到了。

理智一点来说,我们并不能指望每部微短剧都能抛弃“爽感至上”,潜心钻研广度和深度,但有一点永远不能抛弃,那就是观察生活、表现时代的“角度”不能歪,它决定了剧里所呈现的价值观是否端正。

当代快节奏、“内卷”、重压生活之下,人们需要一定的“爽感”释放情绪,这本没有什么,但文艺的力量不仅在于宣泄情绪,更在于“养心”。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爽感”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那些为了制造爽感而擦边甚至突破伦理道德法度的微短剧,很快就会被甩下场。只有那些坚持价值观先行,让人看了有信、有德、有梦、有精气神的佳作,才能留下来,有市场,成为“文艺担当”。

新大众文艺时代,观众亦是创作者,每一双眼睛都雪亮,没有人真正喜欢“丢人的东西”,谁都向往有品有质的作品。

笔者靠字幕看完了《家里家外》,实话实说,川渝腔“巴适得板”,看完觉得,自己可以去参加方言听力考级了。(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