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看山东”,这次,“蹭饭书记”也来了
“蹭饭书记”来“蹭”丰收节的热闹了!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东烟台招远举办。活动现场,不仅有喜庆热烈的联欢,更成了山东优质农产品的一场大“派对”。“沂蒙二姐”“蹭饭书记”等电商达人也纷纷现场助力。
“未来,我要继续发光发热,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将山东的特色产品带到世界各地!”“蹭饭书记”董桂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山东“新农人”的心声。
这场意义非凡的全国性庆典,为何花落山东?“全国农业看山东”这沉甸甸的七个字,背后究竟有怎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底气?今天,我们就从这片丰收的田野说起,聊聊山东农业为何这么“有看头”。
▍舌尖上的“山东担当”
中国人餐桌上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是山东给的。
“啥都有”的底气,品类多。天南地北的菜摊、超市里,顶花带刺的黄瓜、红润饱满的西红柿多半来自寿光这个“菜篮子”;烟台苹果莱阳梨、沾化的冬枣、平阴的葡萄构成了甜蜜的“果盘子”…… 从蔬菜水果到粮油肉禽,山东几乎承包了中国人餐桌的“半壁江山”。这种 “全能型选手” 的姿态,是“担当”最直观的体现。
信得过的口碑,品质高。德州扒鸡、鲁花花生油,这是放心买的符号;“金乡大蒜”“章丘大葱”,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人们认可这些品牌,就是对山东勇挑重担的信任。这份信任,源自实打实的硬功夫:截至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1142.04亿斤,总量均居全国第二。更有171个农业品牌纳入“好品山东”名单。舌尖上的山东担当,不仅在于数量多、种类全,更在于那份沉甸甸的、关于安全与品质的承诺。
▍山东老乡的“种地智慧”
山东人种地,有种与生俱来的“轴劲儿”和“巧劲儿”。
向创新要质量的“轴劲儿”。山东的农民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土地,但他们从不守旧,而是乐于创新。烟台市农科院育成“烟农1212”小麦,两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烟薯25”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登海玉米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这份“轴”,是扎根土地、一心要把产量和品质往上推的硬功夫。
向技术要效益的“巧劲儿”。过去的农具是锄头、犁耙,而今天的山东“新农人”,种地的“家什儿”早已换代升级。济南安信种苗的“数字化工厂育苗”、淄博禾丰种业的“智能无人生态农场”,山东老乡穿着皮鞋也能“下地干活”。 这“巧”,是让科技为农业赋能,轻松管好百亩良田的“硬实力”。
▍山东情义的“文化变现”
山东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活”了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活水。
农遗里的文化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3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样的“活化石”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价值,正为三产融合注入独特魅力,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铺就文化底色。
文化孕育的富民产业。高密对联、环翠剪纸、费县手绣、平度草编……这些曾经散落在山东乡间的老手艺,如今已发展成十多个特色产业项目。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双巧手换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指尖技艺”真正变成了“指尖经济”。
“全国农业看山东”,看的不仅是产量和规模,更是看一种扎根土地的精神、一种踏实勤勉的文化。山东农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能,也照亮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片希望田野上的故事,仍在不断续写,值得我们一直“看”下去。(李宏业 苑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