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游读齐鲁,边走边学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8-0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更是一代又一代求学者的实践之道。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将实地考察、亲历所见作为求知与修身的重要路径。那么,“跟着孔子研学游”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来山东,你就知道了!

圣迹寻踪
感悟儒学

在孔庙感受一场沉浸式祭孔展演,在汉魏碑刻馆拓下属于自己的“孔门印记”,在孔子博物馆静听箫韶雅乐、破译“孔子密码”……踏上齐鲁大地,研学这件事变得仪式感十足、烟火气满满。

山东的儒学研学游,最早从孔府、孔林、孔庙起步,如今已形成一整套涵盖仪式、讲堂、夜游、互动课程的立体体验结构。从传统的开笔礼,到深具文化厚度的成人礼,再到仪式感十足的拜师礼,孩子们习得的不止是古礼,更是跨时空、跨学科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孔子博物馆,研学课程更具现代感。通过沉浸式布展、情境演绎与交互设计,让人仿若在春秋与当下之间来回穿行,悄然间理解仁义礼智信的古今表达。课程之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这里“打开一个文化盲盒”,让孩子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孔子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其中研学游客占比达到60%。

这种沉浸式“课堂”的边界还在不断外延。今年“五一”期间,曲阜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推出包括儒家文化深度体验游、非遗传承文化体验之旅、“走进孔子 感悟圣城” 研学之旅等线路在内的8条“跟着孔子去研学”主题线路,将“老三孔”与“新三孔”串珠成链,为传统文化打开了更多生活化、社交化的“接口”。

如果说曲阜是“圣人之源”,那么泰山便是“圣山之体”。泰安推出“跟着孔子游泰山”系列研学产品。从“泰山孔子圣迹寻踪游”的历史踏访,到以“复圣”颜回为主题的“宁阳儒风研学游”,再到贯通地质、建筑与儒家经典的“泰山曲阜圣山圣人游”,各地正以孔子为轴心,串联起自然景观、文化遗迹与体验课程,打造可阅读、可走进、可感悟的“山河之礼”。

“跟着孔子研学游”推出的系列产品,让我们的学习从足下展开,构筑起一张可漫游、可沉浸的文化地图。在这里,知识不再只是被记住,更是可以被体验、被演绎、被带走的。

考古探秘
发现来处

走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面而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展柜,而是一个“活着”的时间现场。孩子们可以在模拟考古区拿起刷子、小铲和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探方内揭开黄土,感受埋藏千年的“秘密”,也可以拿起小积木尝试“拼图”,复原一座6000年前的房屋,模拟大汶口先民的居住方式——在这里,动手不只是练技能,更是在和时间对话。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着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结构、丧葬制度与生活方式。

距离不远的明石桥,则用石缝间的深沉回响述说着历史;在周家院文化馆群里,沉睡的民俗智慧正在指尖重新绽放光芒……

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山东省考古研学地图》,系统整合全省44家考古研学场所,涵盖古文化遗址、科研机构、遗址博物馆等多种类型,为亲子家庭、学校团体提供了清晰可行的线路指引,更将“田野课堂”推上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从城子崖到岳石文化,从大汶口到苏禄王墓,山东将深埋地下的文明转化为孩子们眼中的“探秘剧场”。孩子们用手挖土,也在心里种下问题:这些陶器是谁做的?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从哪里来?这些追问,不是灌输进去的历史知识,而是在一层层土壤中“发现”出来的历史感。

这正是考古研学的意义:孩子们不只是历史的学习者,更是文明的参与者。从展馆走向遗址,从博物馆走向现场,他们不再只是仰望历史,而是以“发现者”的身份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红色研学
启迪信仰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这座镶嵌在威海湾口的小岛,见证了北洋海军从辉煌走向覆没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衰而盛、砥砺前行的百年征程。如今,这里不再只是记忆的坐标,更成为红色教育的前沿课堂。

走进刘公岛公所后炮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目光划过残存炮孔和锈迹斑驳的炮身,通过数字交互、数字投影等技术,似乎穿越回到了那个历史瞬间:炮声在耳边炸响,大地轻颤,硝烟四起……那一刻,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家国命运、热血担当。

“寓教于游,寓游于教”,刘公岛打造了集体验式、互动式于一体的“刘公岛模式”,将爱国励志、国史国情、海洋科普、军事拓展等主题课程融合设计,推出“小小讲解员”“海图腾青少年”“小海军夏令营”等特色研学项目,帮助孩子们在实地参观中理解甲午海战的教训、在模拟操炮中学习瞄准与发射的技巧、在讲解训练中找到表达的自信,启迪信仰。

近年来,威海不断整合研学资源,推出“甲午志 红色行”“海洋魂 蓝色行”等20余条研学线路,构建起“七彩”课程体系,把海洋文化、红色文化与非遗、生态、科技等多元内容打包成系统研学课程。截至今年5月,相关研学活动已累计举办200余场,服务青少年7000余人,在“行走的课堂”中播撒下信仰的种子。

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来到乳山,又是另一片红色热土。这座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城市,不仅保留了大量抗战遗址,还以马石山红色景区为中心,构建起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红色旅游体系。胶东育儿所纪念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星火之源展馆、北海银行历史陈列馆、革命医疗机构历史陈列馆、胶东人民兵工历史陈列馆……革命历史结合自然风光与生态体验,成为青少年研学的良好课堂。“让孩子们走进村庄、触摸历史、对话信仰”,已成为这片土地对红色教育的回应方式。

在鲁南的沂蒙山区,则会在另一种体验中感悟到信仰的力量。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边摊煎饼边听“红嫂”故事,边走边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永远的新娘》……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对话,将过去的烽火岁月拉近至当下的语境。革命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名词,而是在灶台边、土路旁被真实复现的生活情景。

……

把历史讲给青少年听,把文明交到未来人手中,是齐鲁大地回应时代、走向未来的主动表达。山东以研学为名,撬动文化存量,激活消费动能。来山东,不白来,定能行有所获。(王思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