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山东人为何对“知了猴”情有独钟?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7-30

图片1.png

每到仲夏夜,齐鲁大地的田间地头、林地果园里总是星光点点。男女老幼手持电筒、塑料瓶,目不转睛地在树干上搜寻,山东人年复一年的集体行动又开始了——捕捉刚从土中钻出的“知了猴”。面对外地人调侃的“知了在山东是犯了什么天条吗”“没有一只知了猴能活着飞出山东”,山东人微笑不语,继续自己的捕蝉行动。

夏夜追光,齐鲁大地的限定狂欢

“知了猴”,学名金蝉,是蝉的若虫(面临蜕变的幼虫)。它在山东有着数十种不同的方言名称:济南称“哨却”,德州叫“知了爬”,菏泽呼“爬叉”,潍坊名“节了龟”……每一个名字背后,传递着不同地区的山东人的共同热爱。

图片2.png

在济南夜市里,一个油炸金蝉摊位前挤满人群。一份12只的油炸知了猴售价12元,旺季时,摊位一天能卖到300只。不只是夜市,济南大大小小的烧烤店、家常菜馆,菜单上几乎都有金蝉的影子。据估算,济南每天消耗的金蝉达数万只。这,只是山东的一个缩影。

图片3.png

山东人对知了猴的执着,早已超越了普通饮食偏好,成为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这个夏天,“知了猴面包”在山东横空出世——剖开的面包中嵌入几只油炸金蝉,这道“黑暗料理”迅速走红网络,日销量达200个,甚至火到河北、河南等地,衍生出不同的地方版本。

山东人甚至将捕蝉发展成致富产业。今年,山东、河南等地的金蝉价格上涨,批发价每斤百元以上;单个售价1—1.5元,部分地区飙升至2元。捕捉爱好者每晚收入几百元不等。在山东的一些地方,金蝉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村民月入数十万元。

千年食蝉,从贵族珍馐到全民美味

山东人食蝉传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中。《礼记·内则》里记载周代国君食谱中“爵鷃蜩范”,“蜩”就是“知了猴”,说明当时蝉不仅是平民食物,更是贵族宴席上的珍馐。

春秋时期,孔子在楚国目睹了专业捕蝉的场景。《庄子》载:“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驼背老人粘蝉如拾取般熟练,表明此时的捕蝉技术已经很成熟。

山东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食蝉的记载。三国时期,生于山东、葬于山东,与山东羁绊一生的曹植在《蝉赋》中这样写道:“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翻译成大白话:把身体交给厨师,投入红红的炭火中被炙烤。

蛋白宝藏,民间智慧的科学注脚

蝉的营养价值,可能是山东人这份执着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每100克知了猴中,含蛋白质72克,脂肪仅15克。其蛋白质含量是瘦牛肉的3.5倍,鸡蛋的6倍;同时,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自然馈赠的小昆虫成为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养育了高大健壮的山东人。

古人将蝉既作食材又入药,《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着蝉体可治疗“百日发惊”“破伤风病”,《名医别录》记载蝉蜕(蝉壳)性咸甘,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之效。

蝉韵种种,文化符号的情感承载

图片4.png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比如,骆宾王被囚禁时,作《在狱咏蝉》诗,以蝉喻己,表达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蝉独特的蜕变与羽化现象,蕴藏着“蜕变重生”的哲学意味。古人将蝉“蜕变重生”与“龟之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并列,视作生命轮回的象征,寄托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现在,对《西游记》里“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了?毕竟,唐僧可是“金蝉子”转世啊。

“世上有两种蝉:一种飞去南方唱歌,一种留在山东下锅。”戏言背后,是山东人对蝉、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高洁的追求、重生的寄托,化作舌尖上的人间烟火。这份刻在山东人基因里的夏日执念,正如林间蝉鸣,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