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和顺炉”的进阶之路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6-17

窑炉前,一位工人举着一根铁管,像蘸糖葫芦一样迅速从炉内取出1400多摄氏度的琉璃料,另一位工人鼓起腮帮子,深吸一口气对着管子开始“吹瓶”;瓶子做完后,还要放到退温炉中退温72小时……

这里是琉璃制造车间的现场。

琉璃作品《和合共生》

一件件经过数次火烤、重塑才能成型的琉璃制品,就像历经百年艰难考验、最终破茧重生的和顺炉。


火种
琉璃世家的创造与传承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在淄博市博山区,琉璃烧制技艺已传承千年,和顺炉是代表之一。和顺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保护单位,也是一家山东老字号。它还有一个“现代化”一点的名字,叫淄博爱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

和顺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7年,那时博山西冶街是琉璃一条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琉璃,孙迎顺的祖上就是琉璃炉工。孙迎顺7岁开始学习烧制琉璃花球,15岁在西冶街自家院中创建了和顺炉。

新中国成立后,和顺炉加入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后来合作社转为博山美术琉璃厂。在此期间,孙迎顺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创新,研发出了组合花球“荷花青蛙”,被誉为“开不败的鲜花”。

孙迎顺的儿子孙即杰从小对琉璃兴趣浓厚,七八岁时就守在烧制琉璃的大炉旁帮忙,15岁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学习。2003年,博山美术琉璃厂改制,成立淄博爱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兜兜转转,和顺炉由孙即杰接棒。

鸡油黄双龙瓶

或许你对孙即杰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提起“鸡油黄”一定不陌生,名贵色料“鸡油黄”就是在孙即杰手中“重生”的。

虽然生在琉璃世家,长在琉璃世界,但孙即杰的儿子孙云浩年少时却没有从事琉璃行业的想法。“那时总想尝试不一样的道路。”孙云浩说。

或许是命运使然,后来孙云浩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而硅酸盐正是制作琉璃的主要成分。“在外面转了一圈,才发现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刻不容缓。”孙云浩还是接过了这个沉甸甸的责任,成为和顺炉第三代“掌门人”。


火焰
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博弈

5月7日,为赶制来自上海的琉璃文创订单,孙云浩在生产车间忙到天黑,这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去年我们推出了一款限量版生肖琉璃,订单量很大,加班加点都干不完。”

要知道,在孙云浩接手公司之前,公司主要以外贸出口为主,还曾一度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周转压力增大等问题陷入困局。

面对现实困境,孙云浩不禁反思:“我们的琉璃烧制技艺纯熟,却一直依靠来样加工,受制于人不说,产品利润还很低,必须改革了。”

精美的琉璃花瓶

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似乎是非遗传承永恒的课题,如何让古老的琉璃烧制技艺在当代焕发活力?孙云浩多年来一直在探索。

在父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孙云浩在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出了琉璃与现代装饰充分结合的作品,先后创作出全琉璃壁画“动物世界”“北京记忆”,并分别展示于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和8号线南锣鼓巷站。

几次尝试让孙云浩更加确信:摆脱低端竞争的“华山一条路”唯有创新。于是,他开始加强和国内院校专家的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创新设计。2018年,孙云浩与上海美术学院合作开发出“美人肩”系列琉璃花瓶,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的花瓶即便售价数千元,依然广受欢迎。

近些年,文创产品火热。许多年轻人冲着热门IP,愿意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买一个树脂的玩偶,孙云浩心想,琉璃为什么不行?

想到就做,孙云浩开始尝试文创产品制作。只是,所有的创新之路都不平坦,“刚开始设计时不了解年轻人的喜好,有点自负,设计了好几款最后卖得一塌糊涂。”孙云浩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字号要赢得市场,必须踏准时代的节拍。”

于是,孙云浩开始与奥迪等企业合作设计文创产品,并从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媒体上寻找灵感。现在,和顺炉的文创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都很火爆。

在传承创新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中,和顺炉不断释放出各种升级尝试的信号。


火光
新时代老字号的守艺与匠兴

如今,和顺炉虽然不缺订单,但孙云浩很清楚,琉璃烧制技艺正面临着传承的瓶颈期:与鼎盛时期170多人相比,现在公司仅剩下20多名工人。

“我从小就学习琉璃烧制技艺,已经干了23年了。”39岁的孙恒山是和顺炉最年轻的工匠,别看他手艺娴熟,做一件成品仅需二三十分钟,他背后的学艺之路却很艰辛。

工人代洪武在车间烧制琉璃

“前几年要先掌握搓花球的基本功,能独立操作后十年如一日在高温车间里工作,烫伤是家常便饭。”孙恒山说,博山本地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事琉璃行业。

琉璃行业对体力、耐力、技艺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不养老也不养小”的行规更是道出了行业的残酷。“不养小”是指没有三五年的功夫,很难独立上手操作;“不养老”则是因为琉璃制造是个体力活,一般女性到了45岁、男性到了50岁就基本干不了了。

以上种种原因“劝退”了不少年轻人,倘若继续这样下去,待老一批工匠离去,这门非遗技艺将面临失传。孙云浩明白,琉璃要烧得好,人才是最关键的那把“火”。

“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认可这门手艺。”孙云浩坚信,琉璃烧制技艺的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从2011年开始,他便不断从高校聘请大学生,只可惜因为环境艰苦,学生们一般待不了几个月就离开了。

为了改善工作环境,2008年,孙云浩率先在淄博琉璃行业引入单体电坩埚炉。在“煤改电”之前,夏天车间温度最高能达到60多摄氏度,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改造后,工人的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也更有保证。

改造窑炉只是一方面,孙云浩深知,想要留住年轻人,必须激发他们对琉璃的兴趣。为此,他先后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把公司作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邀请琉璃大师为学生传授琉璃烧制技艺。

“去年我们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争取通过师资共享、资源共用等方式,让新鲜血液进入琉璃行业。”孙云浩立志要让琉璃烧制技艺在当下“扎根”、在未来“结果”。今年3月,孙云浩上榜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琉璃花瓶“凤凰”

来路不枉,前路勇往。和顺炉的代代传承就是齐鲁“手艺人”用行动书写“热爱可抵万难”故事的写照。手艺人“守”得住,所以成就老字号。许许多多像和顺炉一样的老字号,也正穿越寂寥时光、跨过重重难关,陆续开启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进阶之路。(魏刘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