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移风易俗丨移风易俗,当以春风化雨

风行草偃,其势不可逆;俗成民化,其功不可量。人们从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性。杜甫在诗作中曾表达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景。
但,移山易,易俗难。许多陈规陋俗都有复杂的社会成因,一些老思想、旧观念在人们的心底根深蒂固,想要“快刀斩乱麻”般快速拔除是不可能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还需要点柔性的治理智慧。

以文化人,助推民风民俗转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产品直达乡村,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移风易俗、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十分重要。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各种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愿意消费的内容和场景,有针对性地送达乡村,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民风民俗转型,树立文明乡风。

以约化风,达成移风易俗共识。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南太合村的村史馆里,泛黄的账本记录着30年不变的承诺:无论红白喜事,份子钱永不超5角;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北里村将“喜事新办”写入村规,青年集体婚礼成为时尚;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店子村红白喜事礼仪由村民共商共议……实践证明,村规民约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
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奖惩机制,褒扬向上向善、纠治违背公序良俗言行等,引导村民达成移风易俗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山东很多地方探索实施的“文明实践积分制”“家风银行”等,都是很有益的做法。

以艺化俗,引领新风正气。在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的锣鼓敲响了大操大办的荒诞;在济宁,山东落子《要彩礼》唱出了父母对“要彩礼”的矛盾心理;在烟台,小品《赚回份子钱》让人看清了“人情味”和“人情债”……《荀子•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小戏小剧既能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又能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在移风易俗中能起到无声润物的作用。
要加大力气培育扶持乡村文化能人,提升庄户剧团业务能力,创排出更多贴近乡土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新风正气的好作品,让观众在“动心动情”中温润心灵、转变观念。

移风易俗,本质上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核心是人,归宿是人,难点也是人。
做人的工作,不能一味地说教甚至强制,而要靠春风化雨的影响和生动形象的示范。比如通过积极推广移风易俗好典型,让身边的人看到向上向善的力量、感受改变带来的好处,逐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移风易俗中。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沂蒙二姐”吕玉霞以“我读的第一本诗集”为题在《人民日报》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她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农人精神。可以想见,她对书、对诗歌的热爱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总而言之,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静水流深的文明演进,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融入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在日常、落在平常,才能步步向前、不断改变,最终达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心声。(吕红霞 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