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求索移风易俗丨三场“升学宴”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5-15

毕业典礼古已有之。比如起于唐代的“鹿鸣宴”就是乡试后举办的“升学宴”,再比如学子的“谢恩”之礼,新科状元带领及第进士们到主考官处依次行拜谢礼,等等。

光阴流转,仪礼在变,但升学宴、谢师宴却被保留下来。父母在孩子“金榜题名”时摆个宴席、搞个聚餐,庆贺一番。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庆贺变得不那么“纯粹”,不仅攀比之风盛行,成为沉重的人情负担,甚至还滋生出腐败。

如何让升学宴从注重形式的“盛宴”回归本真的“盛情”,再现礼仪之美?


一场特别的升学礼


“我理想中的升学宴是和同学、老师们一起简单庆祝,不喜欢那种宾客众多、吵吵嚷嚷的场面,特别是不愿和不熟的亲戚朋友应酬。”正在鲁东大学读书的王爽,是利津县明集乡人,想起2024年的8月,她记忆犹新。那时,她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来得及发朋友圈,妈妈已经忙碌起来: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报喜、选酒店。

按照妈妈的意思,“升学宴得大大方方地办”,但王爽没有多少兴趣,可她也知道,这宴席若不办,妈妈前些年给出去的份子钱就泡汤了。

明集乡组织准大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

就在王爽为即将到来的应酬皱眉时,她收到了一个通知:“致2024年参加春季、夏季高考的明集学子:祝贺你们金榜题名,为弘扬文明乡风、优良学风,我们倡议各家各户简办或不办升学宴。为此我们在明集乡文化广场为大家准备了集体庆祝活动,诚邀各位学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王爽立马把通知给妈妈看:“活动介绍得挺有意思,咱先报名参加,之后再找酒店也不迟。”

8月16日,王爽和妈妈早早到达明集乡文化广场集合,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学生。为了这次活动,明集乡准备了5辆大巴车。车辆载着学生们首先赶往第一站“郭景林故居”。明集乡人郭景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英雄事迹,让王爽深受感染,她至今仍清晰记得随行的明集乡党委副书记王迎杰所说的话:“我们明集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希望同学们更多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那天,王爽和同学们还参观了鲁北铁路物流园和几家本土企业,实地感受了家乡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

学子吃饺子,寓意“骄子”

午饭是四菜一汤,主食是饺子。“同学们,今天聚餐我们吃饺子,寓意‘骄子’,希望你们未来都能成为栋梁之材!”当饺子端上来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伸筷子,那是王爽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饺子。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学校,同学们回到教室,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话家常。王爽记得,窗外的阳光斜照在课桌上,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晚上是升学典礼,王爽和另外151名准大学生都收到了乡里发放的行李箱、雨伞等生活必需品。王爽那天的朋友圈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乡里也太懂我们了……”

明集乡为准大学门发放启程礼包

那天的活动结束后,一直兴致勃勃张罗升学宴的妈妈竟然也松了一口气,说:“这下可不用找酒店了!”王爽调侃她:“那您随出去的份子钱怎么办?”妈妈手一摆:“乡里给你们办这么好的升学礼,亲戚朋友们都看见了,份子钱不要也罢!”

一次自家办的升学宴

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耿井村的耿明秋2020年考上了菏泽职业学院,当时父母坚持为耿明秋办一场升学宴。只是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广播“移风易俗,减少铺张浪费”,这让一家人觉得,去大酒店办几桌就像“顶风作案”。

怎么办?

思来想去,耿明秋的父亲老耿盯上了村里的喜事大厅,村里大多数婚宴都在那里办。只是,自家亲戚不多,最多有个五六桌,而那个大厅足足能摆下30桌,申请这么大的场地合适吗?

自然是合适的。只不过,这个大厅是个“多功能厅”,平时不办宴席时,既是羽毛球场又是广场舞场地,得提前收拾收拾。

耿井村喜事大厅

升学宴那天,老耿找到同村的耿国超掌勺,他是村里公认的大厨,谁家办席都爱请他主灶,又叫上几个手脚麻利的亲戚帮忙传菜打杂,一切都有条不紊。

喜宴大厅就在村中心,左邻右舍离得近,村民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席间,老耿举着酒杯对亲戚朋友们说:“食材是咱自己赶集现买的,大伙儿凑在一块儿图个热闹!”一番话说得在座的乡亲连连称是,有人拍着桌子说“下回我家也这么办”,更多人跟着附和:“到时候我们都来搭把手。”

在这个以耿姓为主的村子里,一处自办的宴会大厅,悄然改变着村民的待客之道。同时,它也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邻里亲友编织得更加紧密。

一节自家人讲的升学课

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盖国胜教授,仍清晰记得他从辛店考上大学时的情景。那时的辛店还只是个普通村庄,直到2015年整村搬迁后,才变成了现在的辛店社区。2022年夏天,盖国胜应辛店社区邀请,参加那年的升学礼,给那届准大学生们讲第一堂大学课。

课堂设在社区的喜事大厅。那天,大厅里坐着28位准大学生,还有闻讯赶来的居民。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经验丰富的盖国胜忽然有些激动。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讲课,这在他执教生涯中是头一遭。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从国学经典讲到人生哲理,从求学经历谈到处世之道,在那场题为《迈入大学门槛前的思考——如何成才》的讲座上,盖国胜恨不得把自己半生的学识都“倒出来”。讲到动情时,盖国胜还会特意说几句家乡话,乡亲们被逗得哈哈大笑。

那是一场别致的“升学宴”,宾主尽欢。

盖国胜回乡给准大学生们上第一堂大学课

也是那次家乡之行,让盖国胜知道,辛店社区设有专门的奖学金,孩子考上大学能领到8000元。“现在不像以前了,孩子上大学需要邻里乡亲互相凑份子帮忙,就连随礼的风气都淡了不少。”辛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盖绍勇告诉盖国胜。

社区出“份子钱”,一方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还能减少人情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一场令人难忘的升学礼活动,用浓郁的乡土文化传递真挚祝福;一桌村民自办的大席,让邻里间互帮互助的真情自然流露;一节意义深远的人生讲座,用智慧启迪未来……在东营,升学宴的“餐桌”上,早就换了“菜色”,而这种“化繁为简”的庆贺方式反而更显盛情实意。

金榜题名时,人生之大喜,这份喜悦本就应该是纯粹的,不是吗?(苑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