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移风易俗|“田埂”上长出了诗意

“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 “沂蒙二姐”以带着泥土芬芳的“土味诗歌”记录乡村生活,快速走红网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田埂诗人”。
究竟是什么样的“田埂”才能长出“沂蒙二姐”这样的诗人?

“沂蒙二姐”成名的背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
小时候,父亲一边干农活一边给她讲古诗词
孟夏绿渐深,百花色犹艳,在蒙阴县坦埠镇水明崖村的农家小院里,“沂蒙二姐”吕玉霞正面带笑容,专注地拍着视频。她的短视频点赞量最高达140多万,评论区挤满了“对诗”的网友。
飘落的雪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藤蔓下的瓜是“晨起暮落的成果”,咬破的水饺是“糖醋在舌尖上的舞蹈”……桃李麦浪、田园风光成为吕玉霞的灵感来源,她的诗虽不讲究格律,却记录着一位普通农妇对生活的赤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谈及对自己创作影响最深的人,吕玉霞说是她的父亲——一位乡村教师。“小时候,父亲一边干农活一边给我讲古诗词,还告诉我应该怎么理解。”父亲不断学习的习惯影响着吕玉霞,从那时起,她身上就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求知欲。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永远是忙碌的,白天忙家务和农活,晚上八九点写东西直到深夜。”受母亲的影响,吕玉霞的儿子也是文学爱好者,母子俩经常打电话探讨,有时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
父亲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女儿心中,在日复一日的孕育中开花结果。儿子鼓励母亲将诗歌发到互联网上,终于让这位沉默多年的“田埂诗人”找到表达的舞台。吕玉霞“出圈”的背后,不仅是个体文化的表达,更折射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吕玉霞在桃树林直播介绍家乡土特产(蒙阴县委宣传部供图)
蒙阴坚持以家风建设“小切口”助推移风易俗“大文章”,通过发挥家庭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培育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先后成立蒙阴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蒙阴县家庭教育协会等,深入开展优良家风、家庭教育、美德典型宣讲活动。目前,已累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风故事分享会、美德典型宣讲1200余场次,有6万余人受益。
在无人喝彩的时候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人喝彩的时候我在写,没人喝彩的时候我也在写。”面对互联网上褒贬不一的评价,“沂蒙二姐”吕玉霞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对爱好的追求。这恰恰是移风易俗最生动的注脚:移风易俗绝非仅改变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移风易俗便有了更持久的内生动力。蒙阴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突出文化宣传,成立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开展文化下乡等惠民活动。2024年以来,全县围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主题,已举办《家和万事兴》等小戏小剧演出30余场,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自觉转变风俗观念。
不同于以往单纯“送文化下乡”的做法,蒙阴更注重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和团体。文化下乡每到一村,都会加入当地的特色节目,并邀请村民参与演出,让庄户人说庄户话、演庄户事。
在常路镇常路村的孝善文化广场上,村里自编自导的节目《婆婆也是妈》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村民阵阵掌声。“以前农闲时和邻居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现在不仅能在广场看戏,晚上还能约几个姐妹跳广场舞,心情特别好。”村民秦桂荣高兴地说。
常路村的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常星艺术团,目前已有30多名成员,“丸子姐”就是其中一名。“丸子姐”名叫李玲,自从嫁到常路村那天起,就和丈夫一起做丸子、卖丸子,2023年,他们家的丸子被评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销量大增,李玲也成了粉丝众多的“丸子姐”。
“跟着艺术团去演出,不耽误你做生意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玲笑着说:“参加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还开阔了视野,在排练以诚信为主题的节目中,我学到了做生意只有讲诚信才能越做越好。”
常路村爱心超市
吕玉霞成名后,乡亲们与有荣焉,觉得有时间就得多学知识、多长见识,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可见,移风易俗不能仅靠外在约束,更需要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支撑。当群众的文化自信被唤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自然失去市场。
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底色
“从孟良崮的悲壮,到蒙阴的杏花满山岗……”红色记忆在吕玉霞饱含深情的诗行间熠熠生辉;“弘扬沂蒙精神,为祖国富强读好书”,薛其坤院士用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国争光……
从蒙阴走出来的“名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底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流淌在沂蒙人民的血脉中,激励着大伙儿在各自的领域奋勇拼搏。
沂蒙精神就是最好的移风易俗资源。蒙阴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创新实施沂蒙精神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全县45所中小学全部成立红领巾宣讲团,让沂蒙精神成为青少年砥砺前行的指引与力量;打造大型红色实景演艺项目《英雄孟良崮》,塑造撼人心魄的孟良崮英雄群像,让观众感受到红色文化带来的心灵洗礼。
烟庄村“沂蒙六姐妹”故居广场
如今,文明新风正悄然吹拂着蒙阴的每一个角落: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攀比之风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封建迷信活动没了市场,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一幅文明向上新画卷正在蒙阴大地徐徐展开。
当然,移风易俗并非一劳永逸之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文明新风持续吹拂,蒙阴还在不断探索。
近年来,蒙阴突出机制建设,制定《蒙阴县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突出宣传教育,在县乡村三级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选树活动。探索奖惩机制,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好做法给予积分奖励,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予以扣分,群众凭积分可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形成了“存美德、挣积分、得实惠”的良好氛围。
总体来看,吕玉霞的“出圈”并非偶然,背后是当地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生动实践。
“用礼义以成治”,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破旧”,而是一场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思想嬗变。而这,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走进乡村、慢慢浸润人心,逐渐成为行为自觉。蒙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魏刘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