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集”中智慧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3-09

“百节年为首,不出正月都是年。”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以后,年才算过完。

3月1日,乙巳蛇年二月初二,恰逢周六。这一天,可能很多人都是这么过的:先去理个发,然后去赶个集——这可是新春最后一个“年集”了。

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赶大集不同,如今在山东赶大集,称得上是一件“盛事”。大集不光汇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集齐了“吃喝玩乐游购娱”,受欢迎程度堪比网红景点。从大集上,你能感受到烟火人间的魅力,也能看见蒸腾的消费热力。

把大集做成品牌是山东的创举

1月7日腊八节,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主场活动,分别在济宁泗水、聊城临清、青岛城阳区同时举行。此次活动,是“运河大集”“海洋大集”第一次正式亮相。

此前,山东的大集有个共同的“名字”——“黄河大集”。

赶集全国各地都有,有的叫“赶场”,有的叫“赶圩”,还有的叫“赶街子”。在山东,赶集就是赶“黄河大集”。“黄河大集”是山东大集的公共区域品牌。

把大集做成品牌是山东的创举。2022年12月,山东依托乡村大集和线上平台策划启动“黄河大集”,根据四季消费特点策划不同主题,采取“宣传推介+线上带货+线下大集”的方式,集中展示齐鲁大地民俗风情、好品好物,促进非遗传承,推动文旅融合,拉动居民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2023年春节前后的“黄河大集”,各种山东好物馋得天南海北的网友流哈喇子,他们不仅纷纷表示“过年就买山东货”,而且把“赶黄河大集、赴山东之约”写到春节行程上。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赶集成为一件时髦事,甚至成为一种网红现象。无数年轻人开始爱上赶集,“淘货”、“逛吃”、打卡、拍Vlog、写分享笔记。

透过“黄河大集”,人们领略到齐鲁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如今,“黄河大集”变“大”,升级成“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三个品牌,让不同“水域”的大集文化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水土一方“集”。山东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地理人文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集”文化。

从东西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在菏泽、聊城、德州、东营等地形成一条黄河文化带,“黄河大集”以黄河文化为底蕴,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颇见“黄河性格”;从南北看,京杭大运河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形成运河文化带,“运河大集”氤氲着水乡风情,商业氛围独特;山东海岸线长,是海洋大省,有威海、烟台、青岛、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7市临海,形成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海洋大集”从产品交易到文化展示,处处呈现出鲜明的海洋特色。

从滔滔黄河,到悠悠运河,再到浩浩海洋,以“水”为纽带,大集细分,让供需双方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实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大集上有多热闹呢?“海洋大集”启动仪式当天,城阳大集吸引了约8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黄河大集”启动仪式当天,现场组了个“千人糁汤局”,4口大锅现熬的糁汤热气腾腾,让人拔不动腿;“运河大集”临清活动现场,运河秧歌、新华渔跷会、狮王争霸等节目,一亮相就嗨翻全场……

人声鼎沸、喜气洋洋的大集,既传承历史,又富有时代气息。赶大集,你能看见昂扬奋进的万千身影穿行于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感受到新时代新山东汹涌澎湃的精气神。

全域文商旅融合的积极探索

如果要快速感知山东,大概没有比大集更适合的地方了。从大集上,能看见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文化山东。

“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是“扩大消费+文化旅游+好品山东+文化传承”等相融合的系统工程。这种立意,从打造“黄河大集”品牌之初就很明确了。

2023年1月,“黄河大集”作为“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春节前后的“年货大集”就火出了大江南北。4月,以“乡村踏青游”为主题的春季“黄河大集”开启,乡村手造、农耕体验、田园踏青吸引了大量游客。

可以说,在拉动消费方面,大集品牌一开始马力就很足。

消费热力在大集迸发,源于大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消费选择与文化体验。

大集是民俗文化的聚集地。以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为例,“黄河大集”泗水活动现场,国家非遗节目《百鸟朝凤》让大家回忆起黄河岸边的唢呐声,山东梆子《出征》选段展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韵味;“运河大集”临清活动现场,快书表演、运河秧歌等尽情展示了“运河商都”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海洋大集”城阳大集上,集合了胶东秧歌、非遗乐器鱼皮鼓等地方特征的《渔家鼓舞》,将观众带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渔家世界……

大集是好品好物的展示台。除了形形色色的土特产,菏泽工笔画、泰安玉石、淄博琉璃、滨州海瓷、临清贡砖、东昌葫芦雕刻等手造精品也都来“赶集”了。城阳大集上,海尔集团、青啤集团、青岛饮料集团、青岛国信发展集团也都带着自己的产品来了。其中青岛国信发展集团带来了深海野游大黄鱼,这些大黄鱼由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出品,在离岸50—100海里的纯净海域长大。

大集是游客热衷的“打卡点”。有人到曹县望鲁集赶“黄河大集”,可能是为了来追溯一下历史:两千多年前,鲁国公主远嫁宋国,在宋鲁边界修建望鲁台,遥望故国,以遣乡愁。公主回娘家时,带回白莲藕,种于望鲁台旁,从此这里就有了种白莲藕的传统,远道而来的游客免不了买几节回去。有人到梁山韩垓镇赶“运河大集”,可能只是为了在这里的京杭大运河故道上参加一场拔河比赛。有人到威海的青鱼滩赶“海洋大集”,可能是为了体会一把浓郁的渔家风情:直径5米的大锅里,蒸着鲍鱼、扇贝、海虹等海鲜,让人口水直流。有人到郓城李集镇苏阁险工赶集,则可能是为了参加“龙凤会”,这里的相亲会“龙凤会”名动两省四县(山东郓城、鄄城、阳谷和河南范县),吸引着青年男女争相奔赴……

可玩、可看、可体验、可消费,丰盈的“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就像景点。不同的是,景点一般是个体,而“三大集”星罗棋布,一点一点,共同编织成全域“吃喝玩乐游购娱”的消费大场景。

大集的优点还在于,它可能就在“家门口”,它可能就在“一脚油门”处,想要赶集了,不用特别计划,不用专门休假,只用一个周末甚至一个午休时间,就能完成游购。

大集,适合就近去“班味儿”,也值得远道奔赴追寻“诗与远方”。

把大集做成品牌,按照特色培育打造“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品牌队列,是山东全域文商旅融合的一次积极探索。

既是顾眼前,亦是谋长远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据研究,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撬动GDP增长0.5至0.8个百分点。

“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为提振消费打开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市场空间。透过“三大集”的打造,能够看到山东在提振消费上的思路:既要顾眼前,也要谋长远。

山东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既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又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人们的消费意愿一直不是很强烈。用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上的表述就是: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

为了提振消费,这两年山东下了不小的力气,筹集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搭建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等。

这些举措有的取得了明显的即时效果,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汽车报废更新数量超全国总量的1/6,居全国首位。有的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比如转变消费观念、提振消费热情。这种转变,从今年正月的两个高热度话题上就能看出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山东居全国前列;刀郎在济南的演唱会,溢出效应明显。

今年,山东继续在提振消费上发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方位扩大内需”被放在2025年重点工作的第一位。2025年第一个工作日,省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其中针对消费领域提出了8项政策举措;1月7日,“三大集”新春季启动;1月18日,2025山东迎新春消费季启动;1月21日,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餐饮住宿、家政服务、文娱旅游、养老托育等十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举措;1月2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2月12日元宵节,召开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

可以看出,消费是山东切切实实“置顶”的首要任务。

至于接下来如何干,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上提出了“五大工程”:商品消费提升工程、服务消费提质工程、新型消费跃升工程、农村消费挖潜工程、国际消费拓展工程。依然是既关注当下,又着眼于未来。

提振消费非一蹴而就之事,山东向来肯下慢功夫,慢工出细活儿,相信山东的消费市场会越来越旺,进而带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集扩大消费、文化旅游、好品山东、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于一体的大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融合、完善、升级,形成令人心心念念的消费场景,塑成消费新优势。(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