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圈”牵手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 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青岛。
济南和青岛,在山东的地理版图上一西、一东,一个面向黄河、一个指向海洋,一个“强省会”、一个“强龙头”,一个辐射全国、一个面向国际,就像一对“双子星”。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官宣”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双双晋升“国家级”。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之后的“新春第一会”上,山东再次强调,“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
从“遥相辉映”到“协同联动”,这意味着济南与青岛的关系正在“拉近”,“强省会”加“强龙头”并行驱动山东全域发展的蓝图走向现实。
“双子星”
“双子星”城市是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广东有广州、深圳,福建有福州、厦门,辽宁有沈阳、大连,浙江有杭州、宁波,江苏有南京、苏州等。济南和青岛也是这样一对“双子星”。
长期以来,济南和青岛都保持着一种“齐头并进”的势头,在高质量发展中被寄予厚望。当“都市圈”时代来临,两地又“惊人同步”地进入国家级都市圈。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里,都市圈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24个都市圈贡献了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中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山东对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更早一些。2007年,山东发布了《济南都市圈规划》;2013年的山东省两会上提出,争取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点名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有关“双都市圈”的构想初具雏形。
到2021年,《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印发,济南、青岛都市圈的身影几乎均是同时出现。其中提到,增强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增强济南、青岛引领带动作用,都市圈功能更加完善,全面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城镇空间格局;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占据了山东省超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规模的一半以上。山东16市中,有10个全部或部分进入两大都市圈范围。可以说,未来两大都市圈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而两大都市圈“牵手”,“贯通”东西,良性互动,则将挺起山东经济的“脊梁”。
2024年,山东印发了《加快双心联动 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济青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淄烟潍比较优势,强化济青都市圈对接、深化省会和胶东经济圈合作,统筹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共同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轴带。以“双子星”模式带动山东全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破“圈”协同
在经济领域,“协同”二字很少作为关键词出现,但却是个高频词。不管是地方与地方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都越来越重视协同。协同是避免零和博弈、防止“内卷式”竞争的有效办法。
“内卷式”竞争是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典型问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反观定位明确、分工清晰、错位互动的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分别形成了“上海策源、长三角孵化”“生产在周边、研发在南京”等产业创新协同模式。在京津冀,“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在加速形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则有“家住中山,深圳上班”“深圳研发、佛山制造”等融合发展模式。
对于山东来说,推动济南、青岛都市圈破“圈”联动、协同发展,是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步。
两大都市圈的发展优势不同。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在科技上,济南是“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首位,在英国《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居第31位;青岛都市圈经济实力强劲,诞生了海尔智家、海信、青岛啤酒、中车四方机车、中集来福士、万华化学等诸多高端制造业企业,且农业、外贸等领域发展状况均位于全省前列,同时青岛都市圈港口条件优良,是“一带一路”、中日韩经贸合作区重要的口岸地区,是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枢纽地区。结合两地的优势禀赋,推动两大都市圈错位、互补发展,能更好地提升山东整体经济发展的融合度,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破“圈”协同,重在协同、难在协调。这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强化协同观念,在格局、视野和抱负上达成共识,减少行政壁垒,共同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圈”住未来
如果在山东版图上勾勒一下,就会发现,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就像两个镜片,济青交通廊道是镜框,连起来就像一副眼镜。眼镜,代表的是智慧,是高瞻远瞩。
2023年,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济青都市圈拥有了3条直连直通的公路大通道。2024年,山东推出“济青快线”列车,平均约15分钟一趟,青岛北至济南东最快只需1小时22分,真正实现了“公交化”高频次运营,此外还有“济青快货”物流专线,每日固定开行。
这是济青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共联”上的成效之一。
关于“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2025年山东“新春第一会”上提出了四个方面: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
共推、共享、共建、共联,基本概括了两个都市圈未来联动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核心,是促进资源流动。
事实上,两大都市圈的联动早已开始。除了济青交通廊道的“提速”“扩容”,在产业体系“共建”方面,济青都市圈也已迈出坚实步伐。
山东省政府2023年发布的《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梯次互补的“三带”产业发展格局,以济青陆海发展主轴等为支撑,增强重点产业链布局紧密度。随着规划的实施,两地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与错位发展将不断实现,产业链的对接将愈加精准,形成互为配套、互为市场、互为供应链的紧密合作关系。
宏观来看,经济发展最怕罔顾当地条件,盲目追逐潮流发展“热门”产业,你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所以要想“圈”住未来,“圈”与“圈”之间,还得商量着来,实现错位竞争、互补共荣。
按照山东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周笑的说法,两大都市圈首先应在产业上形成上中下游合作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明确济青发展轴带上制造业分工定位,聚焦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其次应促进都市圈内部以及两大都市圈之间公共政策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得到充分流动。此外应优化两大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以济青交通廊道为基础,协同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共建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当然,协同联动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取长补短、各展所长。在国内都市圈纷纷“抱团”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期待济南与青岛两大都市圈强强联合、携手共进,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