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AI山东
当人工智能遇上起舞的“大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潍坊元宇宙产业蓬勃发展、布局产值500亿元的元宇宙产业新城,梁山专用车整车“产业大脑”使不良品率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泉城绿波”平均节约路口空放浪费时间76%……一幅幅“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图景,正在齐鲁大地次第展开。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山东提供了一次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重大契机,是助力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要举措。
奋楫潮头,人工智能正从“热话题”变为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热动能”。
引领:高路入云端
2019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培育建设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加快抢滩人工智能。同年,成功获批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立足完善的工业体系,并发挥济青“一区两翼”协同优势,山东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900家,核心业务产值超400亿元,约占全国7%,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300亿元,已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山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支持配套政策的系统谋划和强力引领——
制定《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人工智能“赋智”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
研究出台《山东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
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
山东抢抓风口、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快起势。
在算力层面,获批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成开通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多家算力中心上线运营。算力资源供给逐步丰富,建设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5个,全省算力规模达到9.66EFLOPS,开放数据资源24TB。
大模型开发应用势头同样迅猛。全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数量超20个,约占全国7%。其中,海尔智家HomeGPT获得中国信通院大模型能力“4+”级评价,是首个获该评级的智慧家庭领域专业模型。预计到“十四五”末,HomeGPT用户覆盖量将达1.9亿,带动行业新增效益超100亿元。
HomeGPT是山东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生动缩影。
3年间,山东在“人工智能+”、智慧工厂、信息安全、高端芯片等方向布局实施近40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支持资金超12亿元,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应用:山青花欲燃
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层级。
对山东而言,加快构建以“高算力、强算法、大模型、广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体系,“广应用”颇为关键,也极具难度——人工智能服务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比例较低,应用场景和市场拓展有限。
劣势,亦是优势。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成熟的工业制造流程、“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等系列专项行动的开展,让齐鲁大地具备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
位于威海的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将“智能因子”刻在每一辆房车上。一辆房车平均由2000多个零部件组成,单靠人工改装,生产效率太低。在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下,打造了全国首个房车大规模定制智能互联工厂。
好处显而易见:产品生产周期压缩,房车单价提升,5年间营业收入从1.8亿元增至10亿元。
目前,山东涌现出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汇聚了浪潮、海尔智家、海信网络、中国重汽、国网智能、神思电子、海天智能等一大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企业,涵盖制造、医疗、安防、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
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智能算法的领先能力,在智能仓储领域研发多款智能产品,码垛机器人可识别不同尺寸、颜色、花纹等的箱型,准确率高达99.9%。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云应用软件研发平台,可提高软件研发生产效率50%以上,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周期从12个月大幅压缩到3—4个月以内,系统无故障率可达99.9%。
未来,山东将聚焦钢铁、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重点打造“100+”行业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集群:过江千尺浪
2024年盛夏,山东两份产业名单的发布,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潮。
先是2024年度“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和入库培育名单,意在从纵向维度加速优势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和能级跃升。
“产业大脑”既是工业大模型赋能、工业大数据汇聚平台,也是工业大算力服务平台。山东每年推动10个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转型,建成集成互联、协同高效的数字经济园区168家,累计培育“产业大脑”6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园区6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上云用云比例超过56%。
随后便是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横向上推进人工智能、数字终端、虚拟现实等主导产业的15个集群。
济南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集群、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赫然在列。这也折射出济青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优势明显,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济南市构建了“三聚多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人工智能企业达300余家,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各类技术创新载体158个,在“中国AI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十。济南人工智能发展潜力跃升全国前三位,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千亿级。
青岛市则扎实推动“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探索建立先导区“五中心二平台”发展模式。目前,青岛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达400余家,55%的企业布局在应用层,智能家居等6个应用领域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
除了济青,烟台、淄博、威海等市人工智能产业也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传统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优良产业生态,成色越来越足。(岳远攀 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