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兵的“前”字诀
“排头兵”,正成为山东改革最显著的标识。
2024年,山东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持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气魄,在高质量发展上开新局,聚焦系统集成“想在前”、放大比较优势“冲在前”、狠抓落实执行“干在前”,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在广阔的齐鲁大地上,一个“前”字,凝聚着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速度与激情,奏响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壮美和声。
想在前,谋新篇
想在前,是排头兵的有为之态。
2024年12月15日,两架贝尔407直升机载着9名乘客,成功完成“青岛低空快线联航”首飞,让青岛正式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
2024年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围绕低空经济等领域培育省级新兴产业集群。
竞逐“低空经济”赛道,山东下了心思。
近年来,山东加快低空产业布局,初步建立起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完成120米以下2.82万平方公里无人机适飞空域划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山东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有6000家以上。
出台《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起草制定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研究编制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争取将低空经济促进条例纳入2025年立法计划……岁末年初,山东“低空经济”发展可谓“大招频发”,谋篇布局、向“空”图强。
向新而进,向绿而行。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生机勃发的“新质”沃土。
在济宁兖州区,正在建设的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初具规模,预计2025年4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也在同步建设,比原计划提前近两年。
近年来,济宁市围绕打造北方最大新能源产业基地增链、补链、强链,将采煤塌陷区变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走在前”的施工图纸,愈发清晰。
冲在前,抢发展
冲在前,是排头兵的奋进之姿。
寒冬时节,黄河入海口波涛万里,海天一色。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塔筒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所在的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落地中船海装、上海电气、金雷重装等总投资268亿元的35个产业链项目,同步建设了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山东发展基础坚实,一些领域比较优势突出,特别是在工业经济方面,有着产业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的突出优势。
工业已成为山东当好排头兵的强引擎,工业母机则是这台引擎的基石。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关键支撑,纳入省主要领导挂帅“链长”的高端装备标志性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速迈进。
不仅工业母机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特色集群效应明显、优势产品种类繁多,山东还形成了以济南二机床为龙头,豪迈科技、威达重工、蒂德精密等整机企业为骨干,环球装备、博特精工、山森数控等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优良产业生态。
同时,山东工业母机产业加速出海,展现良好发展势头。机床产品出口从2015年的35.7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25.2亿元,从全国第4位迅速跃升至第1位,国际市场占有率已接近10%。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第11次刷新世界纪录,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60.6自然箱/小时;寿光农业加速从“设施化”向“数字化”转变……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形成的特色领域,正聚起新势头、培育新亮点,让“先行者”的旗帜高高飘扬。
干在前,攻难关
干在前,是排头兵的执行之力。
前不久,山东瑾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11辆货值650万元的燃油半挂牵引二手车发往哈萨克斯坦,实现滨州市二手车企业自主出口“零突破”。
2024年3月,我国二手车出口资质全面放开,企业获资质、抢先机、拓展外贸市场的需求尤为迫切。随即,瑾泰公司拨通了滨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求助电话,仅用2个工作日,便完成出口车辆许可证申领,确保后续订单如期交付。
改革的排头兵,也是落实的先行者。山东各地不断在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上攻坚突破,从核心问题发力、从关键之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改革推向深入,让每一项任务部署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上,改革成效不断凸显。
干字当头、实干为要,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2024年粮食总产量1142.04亿斤,连续4年站上1100亿斤新台阶;“两新”、“两重”政策实施成效明显,有力支撑全年经济增长;积极推进异地就医“跨域通办”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支付……
向前,向前,向前!一个乘风破浪、改革创新的经济大省,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光明未来,大踏步迈进。(岳远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