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世界读书日,一起认真读书吧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4-25

4月23日,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

当下,短视频的“15秒定律”成为算法推荐的金科玉律、《百年孤独》被拆解为“10分钟速读版”……有数据显示,中国国民日均屏幕使用时长超过8小时,但持续专注阅读超过30分钟的人群仅占17%。

图片1.png

一场静默的危机发生了——人类的思考能力正在信息洪流中缓慢退化。

程序员小李每天无数次地点开手机屏幕:晨间通勤刷刷热点新闻,午休时用听书APP播放《论语》精讲,睡前用“量子速读法”浏览职场技能帖。

他很疑惑,“感觉每天都在学习,可关上手机大脑又一片空白。”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频繁切换信息源会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持续分泌多巴胺,形成“信息饥渴症”。这种生理机制解释了一种现象——人们越是沉迷于即时反馈的“阅读快感”,越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

《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指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下降到了8秒。认知能力的退化在文化领域尤为致命:《诗经》被拆解成15秒的“最美古风文案”,《资本论》缩略为十条“财富密码”……文明传承的基因链正在发生不可逆的断裂。这种异化在文化消费领域也很常见,许多出版机构争相推出“三分钟读懂哲学史”“五分钟看透经济周期”等相关书籍,阅读的本质已从思维训练退化为单一的知识囤积。

在孔庙的千年柏树下,一群中学生正在进行《大学》的诵读。“‘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短视频里听过几十遍,但今天看着斑驳的碑刻慢慢吟诵,突然懂了什么叫‘定能生慧’。”带队教师的观察揭示了深度阅读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信息接收,更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

图片2.png

2025齐鲁阅读季期间,类似场景即将在齐鲁大地的文化坐标中次第绽放:青岛的栈桥上、曲阜的尼山书院中、威海的古城墙下、淄博的陶瓷博物馆中、临沂革命老区的村庄里……上千场深度阅读活动编织成网,“读书”这个词重新嵌入城市肌理。

除了举办阅读活动,山东各地还通过多元化的政策与创新实践,在购书优惠、阅读空间建设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推动全民深入阅读。

在购书优惠上,济南成立济南市全民阅读暨书香泉城建设促进会,连续3届高水平承办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威海在“书香润威海”活动中发放惠民书券,配合图书市集优惠展销,市民可叠加使用消费券与折扣,最低实现零元购书。

在城市书房建设上,山东提出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800家城市书房,实施“数字阅读推广计划”,加快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比如,威海已建成46座城市书房,藏书52万册,并培育“威海·环海路·崖尚”等最美公共阅读空间,结合非遗展示与艺术展演,增强吸引力;日照连续三年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山海天湿地公园的水榭馆、东夷小镇六一书院等,融合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在齐鲁大地,那些穿越千年的书页,正等待新时代的阅读者去翻开,在深度阅读的镜鉴中,照见文化强省的气象万千。(孙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