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丨“数”在日照
日照是一座很温柔的城市,海浪轻摇,海风轻拂,茶香四溢;日照又是一座很硬核的城市,闯出了7分钟从钢水到钢卷的炼钢速度。一柔一刚间,可见这座城市的张力。而提升且还在继续提升这种张力的,是数字化技术。
1966年,“南茶北引”在岚山区大获成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繁育,这些茶树不仅叫响了“日照绿茶”品牌,其“子子孙孙”还“西迁南进”,走向陕西、内蒙古、新疆、浙江、广西等地。
从卖茶叶到卖茶苗,日照茶产业何以实现多元跨越?从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中能发现一些端倪。

这座位于日照绿茶核心产区岚山区巨峰镇的园区,建立了一套集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种苗快繁、种植示范于一体的完整育繁推体系。这里栽种着600多种茶树,且还在不断增加新品种,未来有望成为江北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库。
园区最大的“狠活”是快繁。采用国内首创的“多根无性茶苗快繁技术”,集成低温诱导、愈伤唤醒、磁场感应等多项技术,利用茶树嫩枝进行繁育,将育苗周期由18个月缩短至38天。这样繁育的茶苗,根系量是传统育苗方法的60多倍,基本能实现当年栽种当年采摘。
对茶树嫩枝进行前期处理后,扦插到配置好的珍珠岩中,38天形成发达根系
背后支撑这种快繁技术的,是园区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它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环境数据,自动控制温度、水肥、通风等设备,保证温室环境始终处于适宜茶苗生长的良好状态。
茶树盆栽
用数字技术来种茶,也用智能化办法来制茶。园区建设了全自动数字智能粗制和精制生产线,不仅能生产红茶、绿茶、白茶,还能生产高品质抹茶。精加工让茶产业效益明显提高。
云隐小镇
冬天并不是采茶季,但春节期间的云隐小镇还是住满了来旅游的人。虽然不能亲身体验一把采摘和炒制,但通过VR和AR技术,游客也能“身临其境”感受一把茶园的四季变化和制茶过程;坐在茶馆里守望四围茶园,亦觉清幽雅静。数字技术让日照的茶主题文旅“四季如春”。
在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数字技术更是重构了炼钢模式:人员几乎全部撤离冶炼现场,所有工序全部通过远程集控进行。
工厂接到订单后,将要求输入智能模块,模块就会生成一个生产排表,做好生产决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智慧控制。比如原来铁水炼出来之后需要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进行调整,现在智能化生产,炼制过程中系统就能预测成分,实时进行调整。
日钢集团集控系统
日钢集团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建设了上千个智能应用模块,涵盖炼铁、炼钢、轧钢、物流、能源、安全、环保等各个环节,能即时采集100多万个数据点,然后通过纵向打通数据链路、横向贯通各工序,实现数控驱动生产管理一体化,建设高效、安全的数智工厂。
数智化生产管理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日钢集团的ESP生产线仅有190米、流程只需7分钟,而传统的生产线要1000多米长、流程3小时。超短、超快的生产线却能生产出更薄更高强的带钢。目前,日钢集团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质量超薄带钢生产基地,集装箱用耐候钢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1.0毫米ESP花纹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独占。

“产业是一张网,我们在网中央。”在东港区一座高耸的现代化大楼内,数据正以每秒数万次的频率流动,这里是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全国首个精准定位产业互联网赛道、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经济园区。园区瞄准港口、钢铁、物流、塑化等本地优势产业,推进“数实融合”,激发传统产业活力。
塑化行业大概鲜有不知道“聚塑云”的 ,位于基地37楼的山东聚塑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塑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聚塑云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前置厂”模式,将分散的塑料原料需求集中采购,再通过分布在日照、临沂等地的仓储网络实现48小时配送。同时,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形成产业数据库,反向指导新材料研发。此外,平台还能帮助生产商对接业内研发资源、金融资源等,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像聚塑云这样的项目,目前基地已入驻22个,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裂变升级。
今年2月,日照发布了《数字强市发展规划(2025—2026)》,涵盖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生态建设等方面,以“数”提质、向“数”要生产力的意图明显。
如今来看,“数字”正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重要引擎,拉动它向着更明亮的地方加速前进。(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