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行走黄河丨烟台老棉纺厂的“养心变形记”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4-17

这里曾是凭一己之力养活三代人的棉纺厂,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潮玩打卡地!

从“谋生厂房”到“养心乐园”,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啥?

原烟台市第三棉纺厂新貌



“谋生厂房”



看过《小巷人家》的朋友准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莹所在的棉纺厂可以说是嘎嘎香的国营企业,谁要是能在棉纺厂上班,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有面!

在那个年代,一个棉纺厂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宿舍、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商场……几十元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虽然得三班倒、吃大食堂,但那是一个个家庭谋生的希望。

1963年,在烟台芝罘,参照苏联设计师图纸建造的烟台市第三棉纺厂拔地而起,占地110亩的俄式建筑风格曾是芝罘的工业骄傲。尖顶厂房的设计初衷是为晾晒棉织物提供充足光照,而厂内日夜运转的纺织机则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彼时,数千工人在这里谋生。

然而,随着产业转型,第三棉纺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停产,厂房逐渐荒废,只留下锈迹斑斑的机器与沉寂的车间。




“变形记”



2022年,建筑设计师鞠俊超回到家乡,被老厂房的俄式建筑风格与厚重历史深深触动。在政府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开启改造计划:清运垃圾、修复水电设施、保留尖顶和斜式结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内部空间通过空中连廊串联,实现水电共享与低碳运营。产业园还致力于打造“零碳园区”,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曾经的厂房被改造为设计师工作室,斑驳的外墙点缀着绿植与艺术装置,荒废的仓库则变身为室内动物园、新中式咖啡店、健身房、面包房等。这场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一场对工业文明的文化唤醒。

盘活辖区闲置资源,积极变废为宝,“修旧如旧”与“功能再生”并重,园区内富有设计感的造型以及原汁原味的工业元素,让老厂房既承载历史记忆,又焕发时代新意。




“养心乐园”



盘盘核桃防止变成键盘手,午休时间去公园静坐20分钟,深夜失眠听听《道德经》……当代青年,会养生,更会养心!

到了周末,那更得好好养心。去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好,这里最能让人心静。漫步在文化产业园中,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恬静。在露营基地里晒太阳、听音乐;在新中式咖啡店里安静地读一本书;在艺术园林里享受悠闲下午茶;在动物园里和小动物们进行亲昵互动。

漫步在园区,可以闻到刚烤出来的面包甜味,也能听到游乐园里孩子最童真的笑声,还能看到挥汗如雨的健身达人。那一刻,忘掉所有的烦恼,你,就是自己。

从棉纺厂到文创园,第三棉纺厂的蜕变映射了城市建筑的转型智慧。老厂房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经济与文化的纽带。

当机器的轰鸣化为创意的脉动,工业遗产便完成了从“谋生厂房”到“养心乐园”的升华,由此开启向“新”而行的发展新篇章。(孙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