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丨“绿”在泰安
乘车从菏泽到济宁,再到泰安,一路在城镇、村落间穿行,入目是无边的绿色,特别养眼。绿色是青青麦苗努力生长,也是水肥一体喷灌系统为丰收保驾护航。
麦田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设施农业节水增效,对于农业大省山东来说,至关重要。山东用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约占全国5%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支撑了占全国7%以上的经济总量。这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走进泰安,有另一种绿色,更为耀眼。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盐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用盐及化工原料。但你可能想不到,这里的盐企还是电企的上游企业。
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如何牵手?原来,盐企为电企提供的不是原料和产品,而是强大的“造穴”能力。
盐企采盐后,留下巨大的“矿穴”,本来要用水填充并不断维护,而电企恰好能用这些“矿穴”存储空气,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储国能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你可能听过煤电、风电、水电、光伏发电,但压缩空气也能发电吗?其实,准确一点来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用来“存电”的。
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受制于自然条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发电量不稳定。发电多时用不完浪费、发电少时不够用需煤电填补,不利于减碳降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就是将那些用不完的电收集起来,将空气压缩到地下盐穴中,在用电高峰期时,再通过释放压缩空气进行发电,全程通过空气的压缩和释放来实现电能的存储和输出,绿色无污染。
打个比喻,整座电站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而且是不会产生废电池的那种。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释能示意图
2024年,山东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6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超过76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发电是第一步,存储是第二步。泰安向“绿”而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在“存储”上发力,建设千万千瓦“储能之都”。
仅中储国能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就可年发电6亿千瓦时、减少煤耗1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万吨。该项目充放电转换率超72%,被列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目前,肥城在建在运和新签约的盐穴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3480兆瓦,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
与盐穴储能项目不同,位于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泰开柔性微电网示范园区,提供的是另一种方案。
在这里,一个两千多平米的篮球场,用电不花一分钱。其秘诀就在厂区的房顶上,那里一排排光伏板正在“生产”电能,通过“光储直柔一体化”技术,供给厂区照明、生产,以及用冷和用热。
像这样的“自产自销”项目,泰安不止一处。截至今年3月底,泰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60.5万千瓦,打造了一批微电网示范工程,建成山东首个虚拟电厂创新服务中心,实现绿电大规模高比例就地消纳。


储冷储热
从古至今,绿色都是安全的象征。作为“自然之色”,绿色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然观——“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绝非超越于自然之上。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之道。
八角星纹样彩陶豆
位于岱岳区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着去年刚刚出土的一个宝贝——八角星纹彩陶豆。
此前,大汶口遗址曾多次出土使用八角星图案的器物。我们不知道这种纹样表现的究竟是太阳的光芒还是无际的天空,抑或是天圆地方,总之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表现。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
人与万物共处一个系统,人与自然循环相生,我们的发展一直都充满绿色智慧。
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今天的山东,生机勃发,气象万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铺展。(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