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风里满是榆钱香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3-26

当春风迎面而来、变得柔软的时候,榆钱就已悄悄在枝头笑弯了腰。

在冬天禁锢下的人们又精神抖擞了起来,一个篮子,一根绑着割刀的长木杆,成了采摘榆钱的绝佳“利器”。若是遇到个子瘦削又稍微灵活点儿的,还没到树下时他就三步并作两步,脚一蹬,手一使劲儿,飞也似地爬到了树上,等你回过神来,他手里早已摘了好几串憨态可掬的榆钱了。这种采摘榆钱的场面,在每年春天都会有。

榆钱这个名字,也不知道谁给取的,真是太形象了。榆树的叶子还未完全长出来,榆钱就一串串地挂在枝头了。仔细看,才知道那是榆树在长叶子的时候,悄悄开出的花朵。它们先在枝丫间生个小荚,荚微嫩,形似铜钱,等那些小荚层层叠叠堆起来,就有了一串串随风摆动的“铜钱”了。灿烂的阳光下,榆钱好似镀上了一层金色,一片片通体透亮,散发出明媚的光泽。

小时候,奶奶告诉我:“春天要吃榆钱,这样一年才会有‘余钱’。”榆钱不光名字吉利,在饥荒年代更是老百姓的救命粮,民间有“一树榆钱半月粮”之说。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叫榆树村,不知是否和当地遍布着榆树有关。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屋前屋后的那些树叫榆树,只觉得它们高大繁茂,每一根延伸着的枝丫纵横交错,如同迷宫一样,连接着另外的世界。一阵春风拂过,花一样的榆钱翩翩起舞,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有时无地钻进我的鼻孔,戏谑一番。

采摘榆钱得趁早,榆钱的生长期很短,半个月后,原本青翠的叶片就会发黄变老,有时碰上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风吹雨打,也会让榆钱七零八落地挂在枝头、落在地上,颓败不堪。

摘下来的榆钱,用水清洗一番,可以直接丢进嘴巴里生吃。生榆钱的味道是一种带着汁水的清甜,咀嚼的时候能品尝到草木的原味。但大多时候,榆钱不是被用来做蒸饼,就是被当成炒肉时的配菜,或者干脆敲两枚鸡蛋、放几丝葱花,烧一道简单的榆钱汤。

在美味制作方面,母亲的手艺无疑是家中一绝。只见她将榆钱放置在盛有清水的盆中,熟练地清洗,有条不紊地挑选,轻巧地沥干水分,然后撒上盐,再均匀地糊上面粉,捏成饼状,最后放入蒸屉,十来分钟后,一份香喷喷的榆钱蒸饼就做好了。

看着母亲那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我觉得她就像一位艺术家,各种食材在她面前,就像是一块块璞玉,经过她的巧手一番打磨,无一不是令人称赞的艺术品。榆钱蒸饼色、香、味俱全,在青黄不接的年代,别说吃了,仅仅看一眼都让人感到是种享受,迫不及待地拿起来咬一口,清新鲜香、回味无穷。

那时候的人们,仿佛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只要村子里有一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大伙儿都不约而同纷纷烧起柴火。炊烟从瓦片的缝隙中冒出来,如白雾一样地荡漾开来,在飘飞、在招摇,就连软软的风里也飘散着饭菜的香味。

等饭好之时,家里面一片欢声笑语,家外面也隐隐约约传来邻居聊家常的声音。一人端一个粗大的搪瓷碗,碗里满满地盛着饭菜,也不用注意那么多细节,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是对味蕾最好的馈赠。

“又是一季春来早,柳絮满天飘,暖风轻扬桃花红了,榆钱串上了梢……”是的,又到了品尝榆钱的时候,我早已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以盼了。(管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