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过年最美是故乡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3-26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聊城莘县农村度过的,那时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过年,不仅能穿新衣服,还能吃上一顿美味的年夜饭。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蒸、炸、煮、炖等各种烹饪技艺都在过年时闪亮登场。这家的大锅里,肉块在浓汤中“咕嘟咕嘟”翻滚,那家的油锅里,丸子在热油中“滋滋”作响。香味肆意飘散,不仅在村庄的街巷里穿梭,还飘向了广袤的田野,就连枝头的鸟儿也被这诱人的味道吸引,叽叽喳喳诉说着垂涎。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忙碌着,尽管脚步匆匆,但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打好糨糊,忙着张贴对联,猪圈张贴上“六畜兴旺”,地排车张贴上“日行千里”,就连睡觉的土炕墙上也要张贴上“身卧福地”。一副副鲜艳的对联,映红了院子,映红了整个村庄,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如同欢快的鼓点,敲开了新年的大门。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睡觉了,穿戴一新坐在家里,等着晚辈上门拜年。孩子们也起床了,穿上一年中最漂亮的衣服,手里拿着鞭炮或者红蜡烛,时不时就会燃放一枚鞭炮,让旁边的大人们不由自主地随着那声脆响而哆嗦一下,然后情不自禁地绽放出笑脸。

天刚蒙蒙亮,整个村庄便沸腾起来。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这时候,只要听到一声“拜年了”,无论曾经什么样的怨恨,都会烟消云散。

家家户户的大门敞开着,拜年的人像浪花一般,从这家出来,又涌进另一家。每个人都穿戴一新,脸上洋溢着对新春的向往。拜年的时候,首先要向家里的老人问好,主人笑语盈盈,一边手拉着客人坐下,一边用早已准备好的瓜子和糖果招待。这一刻,什么心事都放下了,人们轻松地交谈着,一句句吉祥话脱口而出,欢快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在人们心中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精神家园,是文化与传承,血脉和根基。过年,成了漂泊游子归家的号角,每当“年”一天天临近,游子的心仿若上紧的精密发条,每一丝颤动都释放着相同的急切信号:恨不得化身飞鸟,即刻投身故乡的怀抱。

过年回到故乡,是一种灵魂归巢的踏实。皑皑白雪给故乡的老屋戴上俏皮的白帽,袅袅炊烟在街巷间悠然飘荡。年夜饭时,一家人围坐,暖烘烘的灯光映照着满桌佳肴,亲情在欢声笑语中升温。故乡的年,是我心中永恒的美好。(罗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