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朗读|乡村铺上柏油路
我的家乡地处胶东半岛西部,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小村庄,名叫刘家寨。
“地瓜蔓子当鞋带,地瓜叶子当糠菜……”这首童谣是对家乡昔日面貌的真实写照。
至今,我脑海中仍清晰地记得儿时喝野菜汤、吃地瓜面窝头和地瓜干的情景。那时,人们大多面黄肌瘦,日复一日地掰着指头为第二天的生计犯愁。
生活过得如此艰难,住房亦是如此。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使用麦秸苫顶,经三年五载日晒雨淋后麦秸就开始腐烂,如果不及时修补或更换,遇到下雨刮风,屋里就漏成“水帘洞”。这时候,父亲会爬上屋顶,我和妹妹一人扶梯子、一人递塑料薄膜,母亲则忙着把和着麦秸的泥巴装进水桶递上去。尽管父亲是堵漏的“好把式”,但往往这边刚堵好,那边又开始漏,一家人忙得狼狈不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有想法的村民开始用泥土制坯,在窑里烧砖。记得第一家砖瓦结构房上梁封顶时,全村的父老乡亲像赶集一样到现场观看,不少邻村人也来看“稀奇”,和过年一样热闹。
20世纪90年代后,村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更大改善,土坯房换成了全砖到顶的砖瓦房,由过去的三间房变成四间房、五间房,现在村民更是住进了独户独院的二层楼房,远远看上去高大气派。
房子变大变美了,村里的道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前的土路被硬实平整的水泥路替代,进村的主干道重新铺设了沥青,像一条黑色的缎带由村口延伸至村内,道路两侧种上了樱花树,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更是美轮美奂。
以前村民要踩着泥路走很远,才能到达村东头的大路上候车。后来随着村村通公路,公交车能直接开进村庄里,每天两班,很是方便。现在家家户户靠着种大棚、搞养殖发家致富,买上了小汽车,借着潍莱高速公路进出口设在村庄附近的优势,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了。
逢年过节回老家,走在村里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看着电动车、汽车来回穿梭的繁忙景象,我不禁思绪万千。如今,村民不仅住得宽敞了,还喝上了净化水,各种家用电器也应有尽有……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破旧的土坯房到漂亮的楼房,从破衣烂衫到吃穿不愁,从出门泥泞路到平坦柏油路……我亲眼见证了家乡过去的落后和今天的繁荣,感慨之下,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久久萦绕在心头。
儿时的一切早已远去,家乡又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继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我坚信,有了党的富民政策,靠着乡亲们的勤劳奋斗,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刘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