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丨曲中闻折柳·乡情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9-20




临邑隶属德州,是“有德之州、厚德之地”。老家人有深厚家国情怀,过去虽多数文化不高难讲出大道理,却用行动拥护国家政策:男劳力积极出工挖河清淤,满18岁就列入名单;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时,妇女自觉步行去乡镇卫生院结扎,绝育普及率极高;交公粮必选最饱满的粮食晒干送公社粮仓。

家中男孩多有从军梦,参军报国愿望强烈,女孩虽也想却知女兵名额少难实现。即便知道那个年代当兵可能上前线或参与国防建设,有牺牲伤残风险,甚至社会上喊“傻大兵、穷当兵的”,参军热情仍未减,如今生活好了,适龄男青年仍积极入伍。老家人对军人高看一眼,女青年找对象常把军人当首选。我参军时,长辈们说“当上兵好,能诓个媳妇”,也从侧面印证了军人在老家的地位。

老家人有浓浓的宗族情结。没计划生育时家家孩子多,不出五服的都像一家人,谁家有事集体帮忙,远点的“院中人”也一呼百应,格外抱团。大年三十中午,家家点香去祖坟或十字路口请“爷爷娘娘”(逝去的祖先)回家过年,请到后门口横放木棍拦着不让走。大年初一先拜家堂祖先,再给长辈拜年。初二天不亮送“爷爷娘娘”回祖坟,烧纸放鞭炮。

老家人重情重义,秉性是死认真、认死理、出死力、干死活,做人行事少些变通。一次我和伙伴拉棉花去城里卖,排一夜队没卖掉,第二天早上我请他们吃了油条花了几块钱,结果第二天伙伴父母专程来送几毛钱的饭钱,推却不掉。逢年过节请伙伴同学吃饭,他们总会端菜或带烟酒来,这人情往来延续至今。小时候谁家娶新媳妇,要逐家轮流请吃饭,不管吃不吃,先摆一大桌菜,流程不能少。

村里人互帮互助成习惯:谁家盖房夯地基,村民自觉扛铁锹帮忙,无偿义务还不吃主人家饭;盖房请的瓦匠木匠等“大工”管饭,“小工”多是院里人自发帮忙,饭点各回各家,第二天再来;请本村木匠打家具,只管饭不收钱;谁家有红白事,人们第一时间主动帮忙,这习俗保持至今。

尤其家中有老人去世,管事人通知在外打工的村里人或院中人,不管多远多忙,都会尽快赶回,不讲理由。邻里平时客气,大事不含糊。我家买自行车和收音机算早的,谁家婚嫁大事借去组成迎亲车队或热闹场面,从不推辞。谁家有人住院,村民会主动探望,常揣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帮衬看病,即便家境拮据也很大方,钱虽事后会还,但这份暖情给了病人极大安慰。

爷爷离世早,虽然没有见到爷爷的面,但听到许多关于爷爷的故事。庄乡老少都说爷爷非常刻苦勤奋,从没有上过私塾但通晓天文地理数学,被当地人称为“圣人”,猜想可能是爷爷自学的成果吧。有一次爷爷带着未成年的二叔下地干活,二叔干了一头午活累了吵吵着要歇歇,爷爷就说:“干累了就给牛拔些草当歇歇吧。”给牛拔草当歇歇的故事至今还在村里流传。

老家人认死理的事不少。一次我带家属孩子在济南客运站转车,回老家的车是流水班,看到即将发的车只剩一个空位,我们便上了下一趟车,司机却不愿意,说前面车没坐满他家车不能上客,“抢客不仗义”。类似“脑子不拐弯”的事不少,如今想来虽显迂腐,实则是难得的美德。

乡土观念是我们精神谱系中家国情怀的天然养分。对老家的思念藏在记忆深处,如袅袅轻烟不绝如缕,过节、遇大事、闲暇时愈发浓烈。看到鲁N开头的车牌会多望几眼,那是老家的车、老家的人。突然听到乡音,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乡亲,心里也会翻涌出特别的情愫。

不是剧中人,难解剧中情。讲起记忆中的那些老家旧事,别样滋味涌上心头。那些难忘的故土乡情,是穿越时空的一首激扬乐曲,激荡豪迈的胸怀,激发炽热的情感,激增前行的力量。




作者:刘学农

主播:孙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