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丨曲中闻折柳·乡味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9-15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回乡。想起老家,除视觉、听觉之外,嗅觉味觉也会条件反射。舌尖上的老家最难忘,最多的是咸味,还有难得的肉香油香。

咸味来自风:盐碱地的碱遇风,空气里就飘着咸味;来自水:老家有甜水瓮和懒水瓮(咸水),几公里外曲杨村有口甜水井,男劳力去担水存着泡茶,甜水珍贵省着喝,做饭洗衣多用村前咸井水。外地客人来家,主人劝喝水,客人客气说不渴,主人会说“不渴更要喝,喝着喝着就渴了”,闹出笑话。

咸味来自菜:小时候没蔬菜大棚,秋冬春主打水萝卜和大白菜,靠大盐粒子腌的咸菜度日,还有秋后麻花、黄瓜咸菜等。夏天能吃到茄子豆角,油少就多放盐,炒青菜也咸。咸菜断顿就吃面盐蒸的面酱,或用发霉干粮晒成的咸酱,大葱沾酱吃得香。滨州来的虾酱鲜香味浓却极咸,一家人一盘虾酱几棵大葱能对付一顿饭,还常抱怨商贩掺红高粱面,如今红高粱面倒成了稀罕物。

咸味还来自动物:春节煮肉腌起来就能存到夏天包馅,鸡蛋舍不得吃又放不住,就腌成咸鸡蛋待客。老家人爱吃咸,觉得吃咸有劲、下饭、防变质、提香,那时不懂世卫组织的吃盐标准,更多是因生活困难,一缸咸菜吃一年、一盆咸鸡蛋吃半年很常见。

老家还有成熟的麦香、玉米香、花生香、地瓜香,花草树木的芬芳,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气息。春夏秋躺在绿草地上闻草香,心旷神怡。家乡味道藏着生活五味,洗尽铅华后才能品出苦辣酸甜。

油味分食用油和柴汽油。穿不暖吃不饱的年代,油格外珍贵。小时候常吃黑棉油,棉籽榨的油比花生油香。秋后弹棉花剩下的棉籽磨成油,一桶油要算计着吃到来年秋后,平时舍不得吃,只有来客或过节时菜里才能见油花。谁家飘出炒菜香,路人会念叨“谁家又来客了”,煎炸油香只在中秋、春节或喜事时能闻见。

汽油柴油味曾让孩子雀跃。村子偏僻,孩子少见汽车拖拉机。村后发现石油后,钻井队的车辆往来,孩子们听见汽车声就出来追着闻尾气,觉得是件了不起的事。闻见汽油味高兴还因能看电影,公社电影员来村里放电影,用“电锅子”(发电机)发电烧汽油,闻到这味就像过年。

闻见柴油味意味着农田在浇灌,有望丰收;或磨面机在工作,能很快吃到新面馒头,这些都让不用再靠人力的孩子们觉得幸福。煤油灯的油烟味也难忘,当地叫煤油为洋油,没电灯时全靠它照明。农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部分是因舍不得买洋油,天一黑就关灯,村庄一片漆黑。上学孩子带洋油灯上自习,微弱灯光随风摇晃,一堂课下来鼻孔灌满油灰,却不觉得苦,因为能闻这味意味着有学上,有靠学习走出农村的希望,这是梦想和期许的味道。

构成老家烟火气的还有柴禾味和煤炭味。晨曦或黄昏,炊烟升腾在街巷。五六口人的家庭用八印锅,靠烧树枝、高粱杆、棒瓤、干树叶做饭,满屋浓烟,飘着草木灰味,阴天时柴湿难燃,烟味更呛。条件好的用煤油炉,虽不呛人但柴油味钻鼻子,却不是谁家都舍得用。

煤炭味多在过年节时能闻到,家家买煤渣掺黄土和成炭坯,晒干后烧水做饭或取暖,多在春节前后舍得用。那时煤渣虽呛人却少有人中煤毒,一是睡前舍不得用煤封炉,煤质差不到天亮就灭;二是房屋透风,室外的空气稀释了一氧化碳,反倒起了保护作用。闻见煤炉味常伴着茉莉花茶和酒肴香,是幸福的味道。化肥、氨水、粪肥味虽刺鼻,却是人们盼着闻的,一早勤快人背粪筐拾粪,怕晚了被人捡走,这味道关系庄稼收成和全家生计,难闻却不招人烦。

作者:刘学农

主播:孙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