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丨父亲的党员徽章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7-28


在我家的老木柜深处,藏着一个褪色的红布包,一枚徽章正静静地躺在里面,这是父亲佩戴了多年的党员徽章,也是我们全家最厚重的“传家宝”。每当我轻轻抚摸着它,那些关于父亲的记忆也随之涌上心头。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拮据。但年幼的父亲却像一株倔强的野草,对书本里的世界充满渴望。那时村里没有学校,他就每天跋涉十几里山路去邻村求学。寒来暑往间,他踩过白雪,蹚过溪流,即便裤脚沾满泥泞,夜晚也要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抄写课文。

求学的艰辛不仅锻造了父亲坚韧的品格,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命运、传递知识的火种,激励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任教期间,他白天为学生授课,夜晚研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还主动为村里的成年人扫盲,教他们识字、算数。他常说:“党的号召就是方向,群众的需要就是课堂。”

凭着突出的工作表现和扎根教育的热忱,父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父亲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把党员徽章别在洗得发白的外套上,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最后,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党员徽章,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这不仅是一枚徽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此后的岁月里,父亲用行动将这份责任写成了最朴实的信仰答卷。

那时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教室里只有几张歪斜的旧桌椅,连黑板也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代替。即便如此,父亲却坚信只要有学生,就有希望。那枚党员徽章,始终端正地别在父亲的胸前,在纷飞的粉笔灰中,在漏雨的屋檐下,在结冰的窗棂前,随着他讲课的身影轻轻晃动,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村里的学生无法到校上课。父亲得知消息后,把教案本塞进褪色的帆布包,踩着厚厚的积雪,挨家挨户给学生送课。母亲心疼地劝他:“歇一歇吧,别冻坏了身子。”父亲却笑着摇头,冻得通红的手指轻叩着胸前的党员徽章,红与金的配色在雪地里格外耀眼:“只要它还在,我就不能停下。”

日复一日,党员徽章别在父亲胸前,默默见证着温情的故事。村里有一户人家特别贫困,家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上学了。父亲知道后,主动承担起了这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从那以后,少年的课桌上多了温热的饭团,课本里夹着父亲手抄的习题。多年后,这个少年成了村里第一个叩开大学校门的人。

信仰不是高悬的明灯,而是掌心温热的火种。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却将这份赤诚的信仰化作岁月的银针,以三尺讲台为布,粉笔作梭,在破旧的黑板上织就知识的经纬;以泥泞村路为卷,脚印为线,将辍学孩童的希望缺口一一缝补。他用布满粉笔灰的双手、踏遍山村的双脚,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刻画成了共产党员最生动的模样。

如今,每当我的指尖抚过这枚党员徽章,滚烫的敬意便在胸腔翻涌。斑驳的金属表面镌刻着父亲半生风雨的印记,也凝结着一位普通党员用毕生时光书写的无声誓言。这枚小小的徽章,不仅是个人信仰的勋章,更是千万党员将信念熔铸于平凡日常的缩影: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将责任刻进年轮,便能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作者:浩平

主播:魏刘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