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刊朗读丨诗意端午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6-10

艾草飘香,苇叶修长,又是一年端午至。此刻,春日的温婉已悄然逝去,夏日的热烈翩然登场。天地间草木葱茏,藤萝轻舞,飞扬着盎然的生机。家家户户,皆以艾草为饰,苇叶裹粽。江河湖畔,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每逢端午,家里总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母亲早早起床,将前一晚浸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备好红枣、豆沙等馅料,为包粽子做准备。而我则在母亲的轻声呼唤中醒来,与她一同前往野地里采摘艾草。艾草散发着悠悠清香,母亲说它能驱邪避害,守护家人安康。我不认得艾草,就在田野上追蝴蝶、捉蚂蚱。母亲采满一篮子艾草,我也收获了童年的快乐时光。 

回到家后,母亲用红绳将艾草系好,悬挂在门上,祈愿家宅安宁。随后,她便开始娴熟地包粽子,只见她的手指在粽叶与红线间轻盈穿梭,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粽子便包好了。 

儿时的我总惊叹于母亲那双神奇的手,竟能够变幻出如此精巧的美食。我好奇地依偎在她身旁,时而递上几片苇叶,时而模仿着母亲的手法尝试包粽子,然而总是包得奇形怪状,引得母亲忍俊不禁,嗔怪中满是疼爱。于我而言,那时的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是家的味道,更是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每五个粽子用蒲草系在一起,堆在桌子上,底层宽,越往上越窄,最上面一个粽子头朝上,尖尖的,整个犹如一座高高的宝塔。母亲将粽子放入锅中,添上清水,盖上锅盖,用文火慢慢煮。约莫半小时后,粽香便在屋内四溢开来,那诱人的香气,直叫人垂涎三尺。 

粽子需久煮才能熟透,母亲将粽子捞出装盘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剥开粽叶,露出晶莹剔透的糯米,一口咬下,糯米的软糯与馅料的甜美在口中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我吃得满足,母亲则在一旁看着我,眼神里满是宠溺。  

除了品尝美味的粽子外,端午最令人期待的活动是赛龙舟。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宽阔的河流穿街而过,每逢端午,这里便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参赛的龙舟队往往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手持木桨,身姿挺拔地立于龙舟之上。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冲出去,向着终点前进。岸上的人们纷纷呐喊助威,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场面蔚为壮观。 

我挤在人群中,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影在龙舟上奋力挥桨,心中满是敬佩。鼓声咚咚,桨声唰唰,汉子们精神抖擞,双臂挥舞着奋力划动木桨,龙舟像奔驰的骏马飞速前进。岸边的观众大声呼喊着“划哟划哟”,孩子们更是激动,恨不得扑进水里,游过去帮他们划船。 

龙舟渐渐远去,我们一边剥粽子吃,一边翘首等待。待龙舟折返近在眼前时,人群又开始沸腾,少女们尖叫欢呼,孩子们拍手跺脚,大家都盼着自己支持的龙舟队率先抵达、拔得头筹。即使最后靠岸的龙舟,人们也会给划船手递上毛巾、送上粽子。“五月初五赛龙舟,划桨的汉子人人爱。”返程的路上,我们兴奋地唱着这首歌谣,人人欢欣鼓舞,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岁月流转,又至端午。这个古老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魅力,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处。愿每个人都能在端午节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文化的力量,愿我们的生活如粽子般香甜,如龙舟般勇往直前,永远充满希望与活力。(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