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与历史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东濒黄海、南接陇海、西部和北部位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0万,是开展游击战争,控制陆地交通和海上运输线,连结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纽带,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抗日武装, 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平津失陷。1937年10月,日军沿津浦路侵入山东,在大敌压境、山东危机之时,国民党军阀、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不作任何抵抗,率10万大军仓皇南逃。面对大敌压境的严重局势,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山东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抗日斗争。中央也及时给山东派来了一批红军干部,协助山东党组织建立和领导抗日武装。山东各地的共产党员,响应北方局和省委“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在部分地区成功发动了武装起义,组建了大批人民抗日武装。这些武装大都在诞生之后,立即投入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黎玉、林浩、洪涛等在徂徕山大寺成立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沂水、莒县党组织在当地组建的抗日武装也被合编为该支队第六大队等。随着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一些抗日活动基地建立起来,滨海的莒(县)日(照)、诸(城)等山区我党领导的抗日活动基地也相继建立。
1938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郭洪涛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不久,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继任书记。6月30日,边区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山东抗日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一个战略基础”的指示,制定出统筹全局的《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其要点是: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抗日根据地,向南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开创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由山东各地起义武装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下辖若干支队,共2.4万余人,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从此,山东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一支有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的游击兵团,与相继入鲁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共同肩负起开辟和坚持抗日根据地的重任。是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山东分局的成立,加强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的领导,从而加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先后开辟了鲁东南、清河、蓬黄掖、抱犊崮等地区抗日根据地。
第一一五师入鲁,加速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是一支战功卓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军英雄部队。全国抗战伊始,这支雄师劲旅即率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大捷,威名远扬。
为促进山东的抗日斗争,毛泽东曾于1938年5月19日电示八路军总部和长江局:“山东方面已开展起游击战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派干部去,派一两个营作基干更好。”7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抵达冀鲁边区。9月11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提出“派兵去山东”。11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总部,令第一一五师师部率三四三旅迅速进入山东。先是由萧华率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机关部分人员和一个营抵达冀鲁边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积极破袭津浦路,并在盐山城西歼灭伪军千余人。12月下旬,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地区,突袭伪救国军王献臣部,歼其主力千余人,逐步建立起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国民党军于学忠部两万余人先后进入山东,占据沂(山)鲁(山)、莒(县)日(照)、临(沂)费(县)等重要山区;国民党军沈洪烈部(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也由鲁北进入鲁中山区,抢占了鲁中山区的要点,积极与我军制造摩擦。2月5日,沈洪烈在沂水鲁村召开全省军政会议提出限共反共主张,遭到共产党、八路军代表的严正驳斥。
面对严峻形势,是年3月初,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第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2000余人,由晋西灵石县出发,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越过黄河,到达山东鲁西地区。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首战郓城西北的日伪军据点樊坝并取得胜利,尔后又取得了大宗家、陆房、梁山、白彦、抱犊崮等战役、战斗的胜利,打开了山东的抗日局面。其中,在陆房突围战中,歼灭日伪军13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围歼八路军的企图,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保存了骨干力量;在三战白彦中,先后消灭伪军孙鹤龄部1000余人,毙伤日伪军800余人;在反击日伪军对抱犊崮山区的大“扫荡”中,歼敌2200余人。此后,第一一五师大力扩大抗日武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及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创建了泰西抗日根据地,使之先后成为鲁西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40年3月,鲁西抗日根据地已扩大到30个县80个区。是年底,运西、泰西、运东和鲁西北连成一片,形成鲁西抗日根据地。山东纵队及各地的抗日武装在与日伪军的斗争中,也先后取得五井、孙祖等战斗的胜利和许多振奋人心的战绩,有力支援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940年4、5月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建立了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年6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徐向前、朱瑞到达山东,建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1941年6月离开山东回延安)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苏北的部队。不久,郭洪涛调离山东,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是年7月9日,沈鸿烈乘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新泰、蒙阴以东山区与日伪军激战之机,派部队袭击留守在黄庄阵地的山东纵队。对这种倒行逆施的反共行为,山东八路军领导人致电要求彻查沈鸿烈的罪行。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坚持抗战、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义行为,不仅使根据地内的一些开明绅士和工商业者决意同共产党合作抗日,而且吸引了大批名流学者、爱国进步人士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
1940年7月26日,山东抗日根据地召开联合大会,8月1日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机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战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由于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主力部队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山东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迅速扩大。1940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发展到7个教导旅,7.6万余人;山东纵队发展到5个旅,总兵力5.4万人。抗日根据地扩展到鲁中、鲁南、鲁西、泰西、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和苏皖边区等地区,根据地人口约1200万,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根据地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为坚持敌后抗战,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克服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开始,日寇对沂蒙山区和鲁中、滨海等地区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妄图消灭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我抗日根据地,致使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日益加重。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寇紧密配合,不断地挑起事端,制造摩擦,流血事件时有发生,使我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抗日斗争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山东分局提出“一面发展、一面巩固”的方针,依靠并领导根据地人民,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厉行节约的正确方针,进行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采取“翻边战术”,针锋相对地反击敌人的封锁、“蚕食”和“扫荡”。
1941年3月19日,驻新浦、海州、赣榆的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将赣榆伪军编成剿共军3个团,配合日军实现“以战养战”计划。八路军发起青口战役。战斗中,教导二旅六团一营一连18名指战员因与部队失去联系,未及时撤出,与敌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期间,敌人进行了70余次千人以上、9次万人以上的“扫荡”。尤其1941年冬,敌人以5万多兵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沂蒙山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他们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妄图消灭山东抗日根据地机关和主力部队。在此次日军“扫荡”中,鲁中军民坚持斗争,运用避实就虚的灵活战术,打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也遭受重大损失,山东党政军人员牺牲1400余人,群众被杀3000余人、被抓1万余人,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著名国际友人、德国记者希伯同志等壮烈牺牲。
1942年8月上旬,原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在病危中率2700余官兵举义,由于仓促发动,该师一分为二,叛逃的反共顽固分子纠集叛军迅即占领了位于日照、莒南交界的甲子山区,继续与八路军为敌。8月至12月,在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等指挥下,我军先后组织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孙焕彩之流的猖狂反扑,胜利收复了甲子山区,打开了滨海区向日(照)莒(南)公路以北发展的通道,逐步使日照、莒南、莒县、诸城连成一片,并与鲁中根据地相连,从而开辟了滨海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局面,甲子山区重新成为光荣的抗日根据地。
是年冬,敌人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日伪军到处修碉堡、设据点、挖封锁沟、修封锁墙,实行囚笼政策,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使一些地区被分割成“井字”“王字”“田字”型的若干小块。到1942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面积缩小到2.5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到730万。敌人的残酷破坏与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根据地的经济资源大为缩减,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军需用品极端缺乏,军民常以野菜、树叶充饥,生活十分困难。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山东分局号召全党、全军、全民咬紧牙关、战胜困难、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并动员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月,我胶东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军2万余人进行的冬季大“扫荡”,鲁南抗日根据地粉碎了1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军3万余人的大“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军2.6万余人拉网合围式“扫荡”。我抗日根据地还多次击退了顽固派的反共逆流。特别是党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后,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度过了困难局面,扭转了抗日斗争的形势。
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由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编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9月朱瑞奉命去延安,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在以罗荣桓同志为首的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打击敌人,战胜困难,不断开创敌后抗战工作的新局面,使形势愈来愈好。经过广大军民的顽强斗争,到1943年下半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有了很大好转。是年6月,蒋介石看到于学忠与李仙洲矛盾重重,难以合作,以鲁苏战区与苏鲁皖战区合并之机,调于学忠出鲁整训,令李仙洲部入鲁,接替其防务。伪山东国民自卫军副司令兼第一集团军司令张步云勾结日伪军,企图乘机抢占地盘,向日(照)莒(县)公路以北进逼。为控制莒日诸(城)边沿的五莲山区,滨海军区在司令员陈士榘等率领下向五莲山区挺进,打退伪军张步云和厉文礼、吴化文等部的进攻,先机占领顽第一一一师师长孙焕彩部南撤放弃的防地,我军基本控制诸、日、莒山区,并与胶东打通联系,控制沂山山区全部和鲁山山区一部,改善了鲁中对敌斗争的态势,为开辟滨北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局部反攻打下了基础。
不失时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
1944年春节前夕,八路军滨海军区在日照县西部发起石沟崖战役,活捉了盘踞在石沟崖作恶多端、投靠日军的大汉奸——日照县伪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朱信斋,并在莒南县文疃召开石沟崖战役祝捷暨公判朱信斋大会,人们高兴地称为“杀猪(朱)过年”。
是年春,侵驻山东的日军第十二军主力开往河南参加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正面进攻,留在山东的日军(后被改称为第四十三军)仅2.5万余人,不得不收缩防线,实施重点守备。此时伪军虽增至20余万人,但战斗力不强。顽军势力也随着一部分国民党军的撤退而相对减弱。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上级的指示,山东分局决定发起局部反攻攻势,把大股伪军和伸进根据地内比较孤立的日伪军据点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争取伪军反正。山东战场的局部反攻,从1944年春季八路军第三次讨伐伪军吴化文部开始,鲁中军区部队在滨海军区配合下,胜利进行了讨伐吴化文的战役,歼灭、击溃其7000余人,控制了战略要地鲁山山区大部,打通了沂鲁、泰蒙各山区的联系。
1944年6月,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和夏季攻势胜利进行之时,山东军区于15日在日照县碑廓(今属日照市岚山区)等地召开军事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队训练、司令部工作、连队军事建设、地方部队建设等问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采取边介绍经验、边研究、边总结、边贯彻执行、边指挥作战的方式进行,总结过去对敌斗争经验,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确定了今后作战方针。会议于10月1日结束。在会议期间,我军开展了夏季攻势作战,滨海区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7月23日发起讨伐伪警备军司令李永平部的战役,拔出伪据点40处,收复村庄 600余个。此后又攻克日照北部大小据点38处。从而加强了滨海与胶东区的联系,使根据地的局面进一步改善。8月,山东军区发起秋季攻势作战,鲁中军区部队攻占了沂水城,全歼日伪军千余人。8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山东捷报》的社论,指出“山东我军六个月来一连串胜利同节节败退的正面战场相比,给人带来无限兴奋。”
秋季攻势之后,山东军区又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冬季攻势作战,滨海军区部队于11月中旬发起莒城战役,争取伪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反正,歼灭日军近1个大队,解放了莒县城,使滨海与鲁中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对此,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为“山东的新胜利”。到1944年底,山东各部队共进行主要战斗3514次,攻克和逼退日、伪军据点1265处,毙伤日军4580余人、俘虏292人,歼灭伪军5.4万人,与1943年相比,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
1945年春夏,我军继续展开对敌作战攻势,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收复一些县城,日伪军大部被迫龟缩在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形成我对敌包围的态势。正当八路军准备发起夏季攻势时,日军突然增兵山东,并于5月初调集3万余人,以鲁中、滨海地区为重点,进行全区性大“扫荡”。山东军区暂停实施《三个月攻势作战计划》,转入反“扫荡”作战。经20天激战,胜利粉碎敌之“扫荡”,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攻克大小据点140余个。滨海军区第二十三团一部在日照县安东卫战斗中,英勇顽强地与7倍于我之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安东卫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企图完全控制山东东南沿海的计划,扩大了解放区。6月初至8月上旬,山东军区又进行了讨伐伪军厉文礼、李德元、张步云、梁仲亭、张景月和顽军王豫民、张里元等战役及临(沂)费(县)边、郯(城)码(头)、蒲(台)滨(县)战役等十余次较大的战役,共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扩大解放区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军区在鲁南军区的配合下,进行讨伐伪军梁仲亭部,将其大部歼灭,后向驻码头镇之敌进攻,解放了郯城和码头镇,并歼灭盘踞在诸城一带的伪国民自卫军第一军军长张步云部5000余人。鲁中军区在讨伐伪军厉文礼部的战役中,共歼日伪军7300余人,攻克据点66个。在春、夏攻势作战中,山东军区共歼灭日、伪、顽军达12万人,解放了18座县城,争取伪军反正4000余人。
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苏联对日本宣战,苏军进入我国东北。根据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作出对日伪军进行大反攻的决定。8月15日,将山东军区主力和基干部队(计8个师、12个警备旅和1个海军支队,共21万余人)编为5路大军,执行全面反攻任务。在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指挥下,向敌占城镇和交通要道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猛烈反攻。滨海军区先后解放赣榆、青口,切断陇海路东段,逼近海州、连云,控制了日照以南、新浦(今连云港市)以北的海岸线,并向胶济路东段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山东军区自全面反攻以来至9月底,共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解放县城47座。至此,山东大部分地区解放。
丰功伟绩,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发展、壮大了党的力量,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建设了强大的人民武装,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还击国民党的猖狂进攻,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据有关史料,在山东的八年全面抗战中,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及地方抗日武装,以根据地为依托,驰骋疆场,英勇作战,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蚕食”。其间,共对敌作战2.6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1万余人,缴获各种枪21万余支、炮950多门、车3000多辆、兵工机器37台及其他一大批战利品;全省自卫团、民兵连和武工队,共作战5.2万次,毙伤俘敌2.5万余人。此外,还牵制大部分日伪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多次粉碎顽军制造的军事摩擦,逐步减少了抗日力量的内耗,既坚持了军事斗争,又加强了政治攻势,争取数万伪军反正,并有一些日军投诚或参加了反战同盟。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达到12.5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2800万。但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和严酷的斗争中,有数以万计的八路军将士和地方武装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牺牲副团级以上干部78名,山东纵队牺牲105名。涌现出“郯城战斗模范连”“夏庄战斗模范连”“安东卫英雄连”“青口十八勇士”等英雄集体和何万祥、钟家全等许多战斗英雄。
二是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领导下,根据地纷纷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使根据地人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看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翻身和解放,鼓舞一批批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8月,山东主力部队已发展到27万人,占八路军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形成了山东地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山东军区部队6万余人和地方干部6000余人,在政治委员罗荣桓的率领下,组成东北挺进纵队(主要以山东军区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向东北进军,又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根据地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成为抗战胜利之本。在抗日战争中,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人民发扬爱国拥军精神,一批批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参军光荣的动人场面。与此同时,为支援八路军打胜仗,根据地妇救会发动和组织妇女(尤其是识字班成员)缝衣裳、做鞋袜、烧水、做饭,使部队不缺衣服、不缺鞋、有饭吃、有水喝。在战勤工作繁忙、野战医院很少的情况下,各地纷纷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和家庭病床,抢运伤病员,并且大部分伤病员驻在群众家中,家庭妇女承担起护理员的职责。遇到敌人“扫荡”时,他们就把伤病员背到附近山洞或树林里隐蔽。一旦来不及转移,群众就根据其性别和年龄,将其认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或丈夫,以此瞒过敌人,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保护人民子弟兵。从而涌现出“沂蒙红嫂”“模范抗属”“人民母亲”等一批英模人物。
四是老区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在解放战争中再立新功。解放战争时期,在“一切为了支援前线”的号召下,山东老区人民发扬抗战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军参战和出夫支前,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10月,为支援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全省共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人次,大小车146.8万辆、牲畜76.5万头、担架43.5万副。其中,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中,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共出动民兵和民工190余万人次,小车38万余辆、担架5.8万余副,组织运粮车5.3万余辆,加工粮食2000万斤以上,缝制干粮袋60余万条、军袜60余万双、棉被20余万床。陈毅司令员曾激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为支援和开辟新区,1949年4月,山东分局抽调22968名干部南下新区,帮助当地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此后不久,又抽调1200名干部赴新区工作。
五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锻炼培养出大批高级干部。在严酷的革命战争岁月里,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及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广大将士,在山东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消灭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刘伯承、罗荣桓、陈毅、徐向前、陈光、朱瑞、谷牧、黎玉、粟裕、萧华、陈士榘、唐亮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八路军高级将领都在这片热土上战斗或工作过,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与山东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感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军衔制,从1955年到1988年,在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名将军中,仅在山东滨海和沂蒙老区工作的就达400多名。其中元帅3人,大将2人,上将17人,中将63人,少将317人。
综上所述,正如罗荣桓元帅在《谈山东抗日战争》一文中指出:“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重大贡献,前后出的兵员总数在100万以上。现在山东籍的干部遍布全国,有好几个军是从山东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山东抗日根据地,要集中那么多的兵力进军东北是不可能的;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集中我军向东北转移就没有立足点,对后来的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所以,对山东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功劳应有充分的评价,对山东人民和军队所取得的光辉业绩一定要好好歌颂。”(辛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