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肇始、持续14年的艰苦抗战,以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更对全球反法西斯斗争格局、民族解放运动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诞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起点和战略支点,中国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具有奠基性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位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率先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对此,英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布坎南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即是二战的起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是时,中国人民已在局部抗战中积累了6年宝贵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抵抗法西斯侵略提供了早期范式。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亦强调,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国、法国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这是以1937年为起点进行论证的。无论以哪个时间点切入,都足以表明西方主流学界已公认中国抗战对确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点的重要意义。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支点。中国战场以巨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持久战略支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持久的战场。至1938年10月,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400余万人,战火波及中国十几个省份,战线绵延1800多公里,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众。尤为关键的是,中国战场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具有决定性战略价值。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形成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协同”的格局,使中国战场成为广泛性、持久性、全民性抵抗的光辉典范,有效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中国战场为盟军全球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战场在盟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几乎独立抗击了日本陆军主力,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仍牵制着超过50%的日本陆军主力。这种旷日持久的牵制深刻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力发动对苏大规模冲突,致使日本“北进”夹击苏联的计划流产;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虽图谋乘势攻占澳大利亚,但因陆军主力被钉在中国无法抽调而被迫放弃。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成功掩护盟军撤退,保卫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战略通道。此外,中国提供的成都、昆明等空军基地,成为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关键战略支点。中国抗战是对盟军全球战略的有力支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正评价,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中国抗战有力推动了全球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抗战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中国抗战为被压迫民族树立了信心与希望。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巨大逆境下坚持抗战14年并最终获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奋战到底的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光辉榜样,极大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信心与勇气。
中国抗战贡献了人民战争的范式与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功实施了人民战争这一战略范式。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者罗纳德·斯佩克特高度评价毛泽东倡导的人民战争——远远不止是发动了几场游击战,它更是组织了整个社会奋起抵抗日本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包括游击战、持久战等具体形式)的成功经验,对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抗战搭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平台。中国积极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主动为亚洲各民族解放斗争提供舞台与支持。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在延安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越南、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代表参会,正式成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还直接援助朝鲜、越南等国的抗日力量,提供武装斗争条件,并帮助培训其革命骨干。这种国际主义实践使中国成为当时亚洲反帝反殖力量的集结中心。
中国抗战胜利加速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瓦解。中国抗战胜利直接催生了亚洲殖民体系崩溃的浪潮。战争期间,中国积极声援周边被压迫国家的独立诉求,支持印度、韩国、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争取民族解放。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中国力主将“保证战后朝鲜独立”明文写入《开罗宣言》。随着战争结束,大批亚洲国家走上独立道路,西方列强随同日本侵略者一道退出,彻底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周边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有利环境,殖民主义在亚洲整体走向终结。
中国抗战胜利深刻塑造了战后国际新秩序
中国抗战伟大胜利不仅实现了民族救亡图存,更使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实现了地位的历史性跃升,成为国际秩序重构的重要参与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凌辱,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彻底挣脱殖民枷锁,并为战后确立大国地位奠定基础。1943年,美、英等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重新签订平等新约。开罗会议上,中国政府首脑首次得以与美、英首脑进行平等会晤,《开罗宣言》明确宣示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这种国际地位的质变是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换取的历史正义。
中国抗战胜利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建与国际法治的奠基者。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领衔签署标志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奠定大国地位。1943年的《莫斯科宣言》则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的“四强”地位。在筹建联合国的关键过程中,中国积极提出构建强有力且灵活敏捷的世界和平机构等主张,深度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中国代表团在旧金山会议上积极为本国及弱小国家发声,努力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有力推动了将尊重民族自决原则写入宪章。中国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全球事务领导大国行列。
中国抗战胜利使中国成为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源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寄望国联主持公道却遭遇失败,使中国深刻认识到旧有集体安全机制的缺陷。基于此,中国早在1942年就提出“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强调“世界和平不可分割,一部分之利害,即全体之利害”。这一理念促使中国率先思考构建未来的国际组织,强调大国协作与真正的集体安全原则,为联合国机制的构思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在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历史转折,更是人类正义力量最终战胜法西斯主义的巍峨丰碑。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时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刘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