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重塑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云计算、虚拟现实、3D视觉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赋能,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二者融合发展,既能为科技产品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又能使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应用是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报刊生产方式的革命,极大促进了人类知识的传播交流。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文化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当下,5G、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电竞等产业快速壮大,为文化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文化改革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凝铸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世界,文化和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正在走向一个工业经济、文化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信息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这意味着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已经进入到许多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和文化创新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从文化发展态势来看,当今世界已经迈入国家文化竞争的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提高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本国文化,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扩展本国文化利益,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西方主导的全球性“文化霸权”态势,促使后发国家加强国家文化战略管理,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为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方向指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巨大的宝库,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海量需求和应用场景,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增长点。古老智慧可以在现代技术的改造与转化下,找到新的应用场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可以在航天工程中得到创造性应用,目前已应用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外的可弯折巨型机械臂的设计,未来还可能应用于月球基地的建设中。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以科技赋能塑造文化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产业实现飞跃性升级。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催生大量原创技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质的提升,更能助力全球文化格局重构。如游戏《黑神话:悟空》依托“虚幻引擎5”技术,将分布于神州大地的文化遗存巧妙融入现代艺术创作,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沉浸式感受到真实的历史与文化,荣获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和“玩家之声”奖。《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现代技术的支撑,对经典形象进行现代化重塑,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的视觉盛宴。
加快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完善全链条政策供给体系。新理念催生新动能,深融合驱动大发展。需强化在战略规划、标准制定、场景搭建及监管服务等领域的科学布局、统筹协调。当前,我省已制定并实施《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政策文件,系统构建起“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协同”的全省文化数字化发展框架。下一阶段,需进一步将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建设“齐鲁文化大模型”等战略性举措纳入施政纲领,构建起涵盖数字文化基建、智慧文旅升级、新兴业态培育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构建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体系。立足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将文化数字化作为推进山东文化“两创”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效能、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力。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优化文旅资源要素的协同配置与融通融合,促进其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开放共享,打造数字文化装备产业自主品牌,构建“文旅+”数字生态系统。加速推进青岛智能视听、潍坊智能穿戴设备、烟台数字游戏装备、济宁数字文化教育装备智能终端、日照智能机器人产业等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发挥海信视像、海看股份、歌尔集团、金东数创等山东企业在虚拟现实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培育数字孪生、全息影像、智能交互、数字藏品等技术,加快产业换代升级、数字转型和产品创新,着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拓展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不断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程度,以数字文旅为突破口,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文旅体验智能化—产业运营平台化”的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发展“元宇宙+数字文化”等未来产业,推广“元宇宙+泰山文化”“数字孪生+曲阜三孔”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培育虚拟导游、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新场景,优化文旅消费环境。推进数字文化产品服务进景区、进场馆,发展动漫、云展览、云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数字化场景,加快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打造数字展览新空间。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升级。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公共数字服务管理平台以及公共文化数字化装备建设,不断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广“山东公共文化云”“文物山东”等数据平台应用,增强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建设运营水平,实现“一机在手,畅快出行”。加强全省智慧图书馆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馆藏特色资源、古籍文献、公开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对存量及新增数字资源进行识别、发现、挖掘、提炼,提升数字资源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加强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人才集聚平台。全面提升数字赋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能力,打造新时代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范式”。(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袁红英)